也许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月下安静的过平凡人的生活,甚至比平凡人更幸福一些,因为他可以赚很多很多的钱,也许他还有一个奢望,就是破解穿古越今的谜团,自己可以纵横时空,只是现在月下沒了,他连月下最后一面都沒见到,

    这段时间,王旁觉得自己做事完全乱了分寸,该做的不做,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好像一直不愿意面对现实,今天终于揭开了谜底;一切他不想看到的竟然都是真的,不管月下被烧成什么样子,总要见一见月下;既然回來了,总要拜祭一下义父包拯;还要去探访父母;这些事,都是必须要做的,

    王旁似熟非睡,隐约中似乎感觉到月下來到他身边,为他盖好被子,王旁伸手将月下抓住,口中呼喊到:“月下,是你回來了吗。”

    朦朦胧胧中王旁听到有人说话:“二公子,屋中甚冷,您这么睡着小心着了风寒。”王旁听出來了是柔儿的声音,月下从來不叫自己二公子的,王旁睁开眼睛,见柔儿正紧张的看着自己:“大公子和颖王來了,正在前厅等候您。”

    王旁走到厅堂门外,就听到里面似乎好几个人在说话,其中听到自己的兄长元泽的声音:“我就知道,我兄弟肯定会回來的。”他的声音中带的几分兴奋,

    王旁推开门便是一愣,厅堂之内坐着好几个人,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赵仲针,赵仲针坐在首位,一年多沒见仲针已经紫袍玉带,多了些贵族之气,仲针的身后站着两个,正是折克隽和张平;仲针的对面坐着元泽,元泽身边还跟着刘奇,一年多沒见,刘奇也长大了些,

    看到这些人在,王旁不由心头一热,再看房间内还不止这几个人,元泽的旁边还坐着一个人,样子有四十岁上下,此人虽然王旁不认识,但是娄青却站在那人身后,娄青曾是包丞相的侍卫,此人身份似乎不言而喻,应该是开封府的官员,

    仲针的旁边也做坐着一个人,这人四五十岁的年纪,看上去有几分面熟,但一时又想不起來是谁,除了这几个人在谈话外,陆慎言正吩咐家丁将厅堂中的炉鼎之中添上炭火,

    忽然一下子眼前出现这么多人,王旁即是欣喜又是惊讶,众人抬头见王旁进來了,纷纷围拢过來相互致敬,折克隽等人自不必介绍,仲针拉着王旁欣喜说道:“若无兄,你平安回來我们也就放心了,來,我给你引荐一下。”

    颖王赵仲针说着,拉着王旁向四五十岁年长一些的介绍道:“兄长一走多时,朝中官员任命变化很大,这位就是我朝当今刑部侍郎,新任京东路提点刑狱公事蔡挺蔡子政。”

    宋仁宗嘉祐年间,王旁在延州治理盐务,当时蔡挺在江西,蔡挺改革盐税,下令降低官盐价格,经过蔡挺的整顿,江西地区每年卖盐比原來增加三百万斤, 蔡挺因治理盐务出色,让现在的宋英宗赵曙,当时还是大将军的赵宗实,因举荐良才有功而收到仁宗的嘉奖,

    而且让王旁印象颇深的是蔡挺的职务,“提点刑狱公事”, 北宋太宗朝开始设立“提点刑狱公事”,到真宗朝逐渐制度化,设置了提刑司的衙门,这个职务的简称,就是提刑官,说到提刑官,王旁对穿越前的影视剧印象颇深,其中有一部就是专门说这个官职的,描写宋慈的故事的《大宋提刑官》,

    “提刑官”的职能,除了监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审核所辖州县官府审理、上报的案件,并负责审问州县官府的囚犯,对于地方官判案拖延时日、不能如期捕获盗犯的渎职行为进行弹劾(《宋史·职官志七》),“提刑官”还负责审理疑难案件,平反冤狱,以及接受民众的上诉,

    这么重要的人仲针引荐而來,王旁忙拱手说道:“久仰蔡提刑的威名,当年治理江西盐务战绩卓越,王某十分佩服,今日蔡公亲自來访,迎接來迟还望见谅。”

    现在仲针将此人引荐而來,而且是非官方形式,这么一口一个兄长,一句一声的若无兄,想必蔡挺心里也很明白,赵仲针那是未來毫无争议的太子,自己此次参与调查王旁府宅失火的事,那必须要尽心尽力了,而且即使沒有仲针引荐,蔡挺听刚才王旁那番话也是十分顺耳,

    蔡挺早听说王旁这个人,这次见面见王旁并非传闻中的少年气盛,又将自己当年江西的成绩赞颂于前,心里十分受用,更何况他也知道王旁所做的功绩,更有惺惺相惜之情,蔡挺欣赏的神情看着王旁,想起此行目的,稍有惋惜的说道:“子政一直倾慕王侍郎才学,今日得以相见,只是想不到竟是此情此景。”说着蔡挺叹了口气,

    王旁不由得也是心中难过,他轻轻叹口气说道:“家中遭此变故,也非意料之中。”他想说些什么秉公而判之类,但转念想事情还沒弄清楚,判什么判,

    王旁本想悄悄回來,不声不响慢慢查,现在惊动的人也不少了,他看看娄青旁边的人,仲针忙引荐:“这位是当朝开封府知府李参,字清臣”

    李参急忙拉住王旁眼睛含泪:“王侍郎,清臣不才辜负包丞相之托,让贵府遭此磨难。”王旁听李参提到包丞相,心中一阵酸楚,丞相对王旁的关爱,包拯暗藏松文剑,又赠剑王旁,此番情义和信任,以及丞相往日教诲历历在目,或者最关键时候,包拯丞相沒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有一句让王旁记忆颇深:“为父若不居于此位,纵有爱民之心也是枉谈。”

    想到此,王旁眼圈一红落下泪來,他哽咽说道:“开封府岂止只是我梅耶府一宅一院,李知府责任之重,王旁绝沒有埋怨之意,只是想起义父生前之事,心中难过。”

    李参也是心情激动,他颤声说道:“包丞相清正廉洁,一世英名,皆是我辈的榜样,王侍郎放心,即使沒有王侍郎与包丞相之情,李某也会尽力查明此事。”

    屋中之内的人,谁也沒见过王旁落泪,不管经历什么样的坎坷,不管受了什么样的委屈,不管战场上受了什么样的伤,王旁都沒有落泪过,而今想起包拯王旁难过了,难过的竟是这么一个刚直不阿的丞相,如今也驾鹤西去,大宋还能不能有像丞相那样勇于直谏之人,见王旁落泪,房间一片哀伤之情,

    元泽叹口气:“兄弟节哀,这次大家一起來,就是商议一下如何料理宅中之事。”元泽说罢看了看仲针,仲针也说道:“若无兄,我们正有事相告。”

    王旁点点头,忍着心头的哀痛,吩咐家人退下,仲针等人也命侍从暂且退下,房间内只剩下颖王,王旁,元泽,蔡挺和李参,

    王旁见众人稍有沉默,谁也不知道先开口,于是自己说道:“我本应早些回來,祭奠先皇,拜祭我义父,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回來途中,梁山之上又受些伤,如今想起來都未见我亡妻之面,这又是我一大遗憾事;现知我儿子生死不明,这是我第三遗憾,想起來心中难过。”

    听王旁这么说,仲针开口说道:“若无兄不必太过悲伤,历代先皇皆有名臣勋将陪葬,我已经上本奏请父皇,请求将狄青将军,包拯丞相陪葬于先皇宋仁宗的永昭陵,先皇已经准奏,此事就请若无兄将二位名臣之衣冠护送进皇陵,也可了兄长的心事。”

    王旁听罢此言,起身跪地给了仲针一拜,这一拜是由心而发,虽然这个身体的生父是王安石,但义父包拯,恩师狄青更是对王旁有栽培提携之恩,更何况狄青也是月下的生父, 王旁心中纵有再多恨赵曙的心,见仲针考虑如此周到,又如此尽力,也沒办法起了反了大宋朝的决心,

    颖王赵仲针急忙扶起王旁,在他心中这么多年,王旁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兄长,赵仲针更知道王旁所做的事都是为了大宋;在他的心中,王旁还是和狄青一样的英雄;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仲针更明白,他需要王旁这样的人來辅佐自己,与他的父亲赵曙不同的是,仲针并非十分看中皇位,他到羡慕王旁的率性和自在,或者说倾慕这个词,更适合用在仲针对王旁的态度上,

    王旁谢过仲针,仲针向蔡挺问道:“蔡提刑,此案你一直说有隐情,现在王侍郎在此,有什么事你就讲一讲吧。”

    蔡挺口中称是看着王旁说道:“王侍郎,贵府火灾诡异,而且贵夫人并非死于火灾。”

    什么,王旁听了心中一惊,他看着蔡挺等待下文,
------------

第二百一十二章 果然有蹊跷

    王旁听蔡挺说月下并非死于火灾,心中一惊:“这,这到底怎么回事。”

    “还是让李知府说与你吧。”蔡挺说完看了看李参,李参拱手,放慢语气对王旁说道:“王侍郎请放心,此事开封府不能不详查,况又有颖王亲督和刑部监察,我们此番來府上,只是特意來探望王侍郎,火灾一事我简单说与王侍郎,具体案情请侍郎明日赴开封府,咱们再从公事方面详谈。”

    王旁看仲针朝自己点点头,心下明了,仲针带这二位前來,纯属私人关心的探望,公事还是要公办,他对李参说道:“李知府,蔡提刑二位放心,我王某不是无事生非之人,本來我也想借着梁山遇难隐踪回京城调查此事,现在看來私刑不宜,我相信二位定会秉公办理,只是我遗憾自己听了此信乱了分寸,竟然未能见到亡妻之面,且不知亡妻遗体现在何处,李知府,请将现在所知实情告知在下,我想我已经冷静下來了。”

    众人听王旁这么说,见王旁也是强忍着泪,各个心头都好像压着石头,李参说道:“夫人遗体尚在开封府,已经冰藏妥善保管,王侍郎明日到开封府即可见到,对于此案,开封府勘查结果,府上的失火的确是侍女不慎,贵府此次失火两死一失踪:死者为令夫人和一侍女,令郎下落不明。”

    说到此李参稍微顿了顿,他看看王旁,王旁做了个深呼吸,点头示意李参继续说,

    “开封府查明火灾为侍女夜间瞌睡打翻烛火所致,从起火点和房内痕迹來看,此迹象无疑;但另夫人并未被火所伤,令夫人尸体完好,并且并无窒息导致面色青紫,身上也沒有伤痕,而且神情十分安详,这倒是很奇怪的事。”

    王旁被李参说的很是困惑,他真恨不得马上就去看看月下的遗体,但男儿做事岂可这样沉不住气,况且已经晚回來了几日,便也不差这一天了,想到此王旁说道:“此事还请李知府与蔡提刑多费心,若能将此事查明,王某感激不尽。”

    蔡挺摆了摆手:“王侍郎不必如此,即使不是王侍郎宅中之事,我们也当秉公办理,更何况王侍郎是为我大宋出使的有功之臣,年少有为之士,遭此厄运我们同为一朝之臣,更会尽力而为。”

    事已至此大家又稍稍沉默片刻,蔡挺初见王旁,见王旁如此年轻,举止大方,经此大难却处乱不惊,心中已有几分敬佩;李参更是早知道王旁大名,在陕西路时候李参是在薛向手下任职,虽然王旁不认识李参,李参却十分了解王旁,自己刚刚任职开封府,便遇到这样一件奇案,更愿意尽心來办,

    蔡挺和李参又说了些安慰王旁节哀的话,这才起身先行告辞,王旁送二人至厅堂之外,又嘱咐陆慎言送二位大人出府,刚要转身回厅堂,见蔡京从外面进來,蔡京见王旁就跑了过來,抱住王旁兴奋的说道:“公子,你可回來了。”喜悦之前溢于言表,

    王旁苦笑了一下,看着蔡京他想起童贯,这二位今后如何变化,最终如何成了著名大宋奸臣,王旁不得而知,可眼下看看自己,若非仲针尽心竭力弥补英宗过错,王旁真不知道自己将会如何,或者已经去了辽国,也许去了西夏,更可能占据梁山之地自立一方了,

    蔡京见王旁发愣,以为王旁还为月下的事伤心安慰道:“公子节哀,也是我们太过疏忽,您放心,元长以后一定尽力做事,眼下大家都在想办法找小公子,我看小公子一定是被高人从火中救走了,公子既然回來了,也许高人将小公子送回來也说不定。”

    蔡京的话多少给了王旁安慰,王旁拍拍他的肩说道:“我这刚回來,很多事要问你们,折克隽他们在厢房,你去见见他们,我和兄长颖王说些事。”

    “好。”蔡京痛快的答应了,转身向厢房走去,王旁看着蔡京的背影,心道世事难料呀,转身回到厅堂,仲针正对元泽说道:“什么颖王不颖王,拿着朝廷俸禄,也沒什么实职的,等我若无兄弟处理完此事,我便和他一同去。”

    “和我一同去哪里。”王旁听的莫名其妙,进门來问道,

    “哦,我在和仲针说,你应该回趟老家,去看看双亲。”元泽解释道,

    王旁心想,自己离开宋国这么久,包拯离去已经是自己心头遗憾,不管怎么说,现在自己的身体的生父是王安石,孝敬父母也是人之常情,回老家看看也是应该,“唉,二位兄弟,我近日先料理宅中之事,另外将我义父和岳父衣冢送至永昭陵与仁宗先皇陪葬,拜祭之后便回江宁去看望双亲,怎么,颖王要与我同行么。”

    提起此事,赵仲针眼睛发亮:“是啊,在京城快将我憋闷坏了,别的皇子有的封王,封地或者任职都离开京城,现在朝中无大事,有大事我也做不了,现今就是处理若无兄这件事情,所以,我想趁着若无兄送亡妻灵柩回祖籍之时,同若无兄一起四处走走。”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093 9094 9095 9096 9097 9098 9099 9100 9101 9102 9103 9104 9105 9106 9107 9108 9109 9110 9111 9112 9113 9114 9115 9116 9117 9118 9119 9120 9121 9122 9123 9124 9125 9126 9127 9128 9129 9130 9131 9132 9133 9134 9135 9136 9137 9138 9139 9140 9141 9142 9143 9144 9145 9146 9147 9148 9149 9150 9151 9152 9153 9154 9155 9156 9157 9158 9159 9160 9161 9162 9163 9164 9165 9166 9167 9168 9169 9170 9171 9172 9173 9174 9175 9176 9177 9178 9179 9180 9181 9182 9183 9184 9185 9186 9187 9188 9189 9190 9191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