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旁记得张逸在王旁离开陈州时候的作业,趁着闲暇走访店铺,漕运码头,对酒盐茶等物知其源,才知道广南也是重要的盐地。这盐印象中不是禁管之物吗?但北宋不全是这样。
朝廷对商人一般性贸易活动基本上是放任的。即使是禁榷专卖商品,也不是完全绝对地排斥商人买卖,主要采取官府和商人合作共营的方式,商人参与经营,因而使宋代不少茶商、盐商和交引商等成为豪富巨贾。
官府购买各种物品,主要是同各种商业行会打交道,这行会一是征收商税,二是实行科配,还要协助官府检查官物的质量。
当旬(季度)的最后一天王旁到开封府来看这‘时估’。见司录司把各行会应役的行户招集起来,与司录司官员一同商定下旬供纳物品的价格。然后制定下一旬物价。
这下王旁明白了,张逸还有行会及官府的消息,而张逸又是丐帮的“团头”。既有一手消息,又有参与定价权。而张逸更擅长的就是“见端知末”。
按说这个团头想要什么消息简直灵通,就是没有月下的消息。而此时王旁又被一景触动恨不得马上离开汴京。
时逢七月初七,仁宗讲进宫所来摩合罗的分赐给王孙贵族及其大臣,这摩合罗有的下面安装上 雕木彩装栏座 ,用红纱碧笼 作个罩子,装饰上金银珠宝。还有那巧儿,乃是做的细腻的泥娃娃,竟是穿上男服或女服,亦装饰金银珠宝更显奢华。
王旁虽无官职却也得到御赐,竟是一对巧儿,偏偏又让他想起月下。此时的张载,正在属永姓军路的丹州做县令,王旁决定到丹州之前绕个路。先去汾州以狄青骨灰带回安葬,顺便寻下梁月下。
丹州属永兴西路,此地从北魏起至宋代素宜川有“北大门”之称,因岩石重叠高入云端而得名。此地距仁宗康定元年 延州之战的延州只有二百来里路。
王旁此行可谓千里迢迢,汴京到丹州正是千里之遥, 计算完了路程,王旁更希望快点见到张载,了解那穿古越今之术。这要是开车,大概十几个小时也就到了。不过想想即使开车来,没有高速也得走上整一天。这要是普通人起马,要走上小一个月。
考虑到陆慎言未走过这么远,况且陈州“家”中也需要人,王旁遣陆慎言回陈州去等消息。想到安排何里钵继续开封府做事,何里钵说什么都不干,王旁一个去这么远大家也都不放心,见何里钵如老大哥般,有他照顾同行到也好。
王旁,何里钵二人绕路汾州,走西河狄青故乡,寻狄青故人将狄青将军骨灰安葬。问月下消息无人知晓。王旁有些失望。处理妥当狄青身后事便向丹州而去。
一路山路越发难走,二人七月初八出发,到达丹州云岩县,已是八月十五前后。进了县城打听县衙所在,到县衙门口,见并唯有衙役当班,县衙门打开,县衙内大堂前的空地上,摆了好几桌酒宴。衙役不当差成跑堂,忙前忙后的上菜张罗。
王旁二人进了县衙前院,竟然每人理他们,何里钵拉住一个刚刚端过菜的衙役问道:“我说你们这是干嘛呢?”
衙役正在快步走,被他一拽差点一个踉跄,急忙收住脚步,看着何里钵问道:“二位外地来的吧,有公告还是有案诉?”
何里钵摆摆手:都不是都不是,我们是来拜访张载县令。
衙役一听一呲牙,特有陕北人淳朴的笑笑:二位如果没有急事,留下名帖住处我先回头禀告一下县太爷。今天可不成?
他两一问一答,王旁巡视者院子朝里看看,闹不清这是搞的什么名堂,四五桌上一应俱是老者,最年轻的也的五十岁左右,这些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何里钵问道:你这县衙都成了酒楼了,找县令因何不行。
衙役说:今天是县太爷招待县里长者的日子,每个月都有这么一天不接待公务。他赶着去张罗,一边走一边说,何里钵和王旁也觉得有趣,便跟着他走着听。
王旁指着院中的说道:那些都是县里的老者,你们县令跟着他们都聊什么?
说着三人已经走到内院的厨房,见其他端菜的衙役从身边匆匆走过,似乎也没拿县衙里面多了何里钵王旁二人当回事。倒是和带路的打咋呼称他杨班头。
杨班头一脚踏进厨房,里面做饭的厨工正忙乎的热火朝天,他提高了声调回答王旁他们的提问:能聊啥,聊聊农家收成多不多,买卖好做不好做,我们县太爷嘴碎,连谁家婚丧嫁娶有啥难事都聊。
何里钵听着哈哈哈笑,那杨班头问过厨工的头该端哪个菜,转头看王旁何里钵二人还在他身后,便说道:“您二位要是没啥急事,就明天再来,没看我们这忙着呢?”这杨班头端着菜还嘟哝着:这县太爷,也不说增加个人手。
王旁笑笑摇摇头,这张载真够是能整,但不知师父说的张载是不是自己见过的那个张载。一年前王旁家住的那些举子里面也有个中了进士的张载,似乎年龄不小了,还是程颐,程颢的叔叔,当时王旁只跟王韶更熟悉些。而且那些人中苏轼光辉耀眼,所以大概知道此人,却没什么印象。
回到前院,还是刚才那番景象,何里钵说道:“旁弟,你说这县令,也不穿个官服,这往人群一坐,哪个是啊?”
王旁也见觥筹交错中眼睛乱,而且各个都一个模样笑呵呵的,看这意思即使今天找到张载,也没法细聊。出了县衙,二人在县城之中找一邸店先住下,安顿好了再说。
第二日,王旁二人再到县衙找县令,衙役告诉他们县令出去了,二人又扑空。
第三日,再去衙役说,二位今天又来晚了,县太爷去乡里视察秋收了。
何里钵忍住不问道,你们县太爷不问县里的案子,不坐堂吗?
杨班头一看又是他们两个认了出来,说道:我们县太爷那太师椅子上,有钉子,基本他都坐不住。从他到任,这县里几乎没有案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们哥几个天天都烦死了。
这杨班头嘴上说是快烦死,脸上却都是笑容,王旁问了杨班头县太爷什么时候回来。
杨班头掐着手指头,算算说道:周围乡里县太爷要是都去,估计再有两三天也就回来了。
王旁二人无奈,有过两三天,衙役远远的看到他们,说道:您二位总算来了
何里钵欣喜问道:县太爷在否?
杨班头说:“您早点来好了,县太爷一早又出去了,不过您二位放心没走远”他用手一指:
就在县东,走个六七里里,到黄河岸边 县太爷刚朝那去了。
------------
第四十八章 张载好县令
王旁真后悔骑马出来找张载,他们路不是很熟,在高叠的交错的岩石路中绕了半天,才看见旷阔的黄河河岸,远远的便听见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
继续朝远处望去,正是那壶口瀑布,中秋前后正是壶口瀑布进入雨季,千沟万壑的河水汇入黄河,景象极其壮观,声势浩大。远远望去天蓝云白,水黄山青。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卷。
,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
二人带住马四下望去,一个背影正朝站在离岸边不远处,望着那背影。如果没猜错的话,那人应该就是张载。那背影清瘦,后背着手遥看这瀑布的方向
这景色让王旁不禁想起画册上的屈原。只不过此地不是汨罗江。而眼前的景致也没那么悲怆,想想到更似李白再此叹“黄河之水天上来。”
越想张载走近,越像在细雨中行走。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细雨,湿人衣衫。
此时张载也似乎感觉到身后有人来,他转过身回头看来,手搭凉棚,要从这秋高艳阳之下,看清楚雨雾中一前一后正骑着马过来两个年轻人
王旁此时再看张载,宽大的袍袖摆于威风之中,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看的王旁一阵晕眩,掉下马来。
张载吓了一跳,刚刚还好好的一人怎么自己掉下马,赶紧朝他们走过去,好在他们只是颠儿着过来,好在那马跟了主人一路了,感觉背上一轻主人掉下去,也停了下来。何里钵跳下自己的马见张载朝他们走过来,大声的问:“您可是张载张县令?”瀑布声早将他声音盖了过去。
张载见状示意他不用多说,二人将晕倒再地的王旁搭在马背上,回了云岩县。
何里钵路上已经告诉张载二人是来寻他,说明身份,张载歪着头看看趴在马背上的王旁。说道:“怎么是他?”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6529
56530
56531
56532
56533
56534
56535
56536
56537
56538
56539
56540
56541
56542
56543
56544
56545
56546
56547
56548
56549
56550
56551
56552
56553
56554
56555
56556
56557
56558
56559
56560
56561
56562
56563
56564
56565
56566
56567
56568
56569
56570
56571
56572
56573
56574
56575
56576
56577
56578
56579
56580
56581
56582
56583
56584
56585
56586
56587
56588
56589
56590
56591
56592
56593
56594
56595
56596
56597
56598
56599
56600
56601
56602
56603
56604
56605
56606
56607
56608
56609
56610
56611
56612
56613
56614
56615
56616
56617
56618
56619
56620
56621
56622
56623
56624
56625
56626
56627
5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