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王旁带着月下去见过夫人,夫人留了月下房中说话,王旁单独回去见包大人。供词已经录好,包大人对王旁说到:“今日你来的正好,定要多留半日。”

    王旁本想带月下再去王安石府上,听包拯这么说,正好自己也想问问这度牒的事情。于是吩咐小陆先带了姑娘过去。将那二人安排好,包拯王旁父子二人来到厅堂的厢房,这房间也是布置了一些书架等物,一张半仙桌上摆着茶具,二人相对而坐。房间里面的炉子中正燃这王旁送来的“香饼”。

    闲聊之中包拯提到:“这度牒可能会引出一案。”王旁请包拯赐教。

    家人给二人煮好茶退下,王旁给包大人茶盏斟茶,问到:“我听闻市上有倒卖度牒之事,义父可说是此事?”

    包拯说到:“这是其一,出家人度牒需随身懈怠,怎么会轻易丢失,又和金银放在一起,有可能涉及交易。”

    王旁问道:“这度牒怎么会有市交易,莫非出家很难的事吗?”

    包拯说道:“宋真宗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诏令丁谓修建了玉清昭应宫,极侈土木,七年始成,有房屋近三千间,“小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其费。”

    景德三年八月,诸王府侍讲孙奭向真宗提出“请减修寺度僧”,对寺庙修得太多、僧人数量增加太快,加以限制。真宗反驳说:“至於道释二门,有助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訾,假使僧、道士时有不检,安可废其教耶?”

    这段历史王旁不清楚,不过他也听说过,真宗对各地建造寺院的政策规定也较过去宽松 。

    又听包拯说道:“真宗数年对佛教贡献很多,不过因做了僧侣就可免除税,役不少人都以出家为名,况大兴土木,国库空虚。至仁宗,依然敬教,但加强了僧侣的考核,对僧侣资格有了明确规定。而且不再增加僧侣人数。”

    王旁一听似乎明白了,这是限数导致的无法滥竽充数说到:“严格些倒是好事。”

    包拯说道:“听闻仁宗还有精简寺庙僧侣的意图,所以市上就有些不法之人将度牒倒卖,或有人犯罪寻度牒逃避。”

    王旁心想犯罪逃避应是有,否则后面不会有那鲁智深和武松之类,不过听包拯这么一说倒是也理解为何后来度牒会炒到那么高的价格。

    这事王旁可是经历过,想那2012年之前若干年,某市出租车运营资质限数量的时候,一张运营证番了六倍。从十几万一下子翻到价值六十万左右。可是这度牒怎么能到那价格,而且又是官方之物,王旁脑筋开始寻思是不是可以从官方角度下手。

    正琢磨忽听包拯话锋一转说道:“今日见度牒之事,我到想起一个事有些牵扯。真宗皇上格外对倭奴僧寂照礼遇,下诏赐法名圆通大师,并赐紫方袍,给予殊荣。”

    听包拯提到倭奴,王旁想到这次朝会倭奴竟没来供奉,于是问到:“义父,为何今年朝会倭奴没来供奉?”

    包拯说道:“这正是我要跟你说的事,此事关系到我朝颜面,你听听可有好的解法。”
------------

第六十七章 细说倭奴使

    王旁见包大人正颜正色便知道事情不是小事,于是给包拯茶盏添好茶水听包大人诉说。

    原来春节之前开封府受理一案,一倭奴国商人在我朝拜见,非要一睹九龙杯之风采。仁宗就命人取来让他过目。那倭奴国人看过之后爱不释手,请求仁宗将此杯送给他。

    王旁一听九龙杯心中一惊,那可是古董收藏中的极品,尤其是宋代之物,据说有一只现在还在日本。

    前世时候王旁有次去日本旅游,特意去看看那九龙杯,杯体典雅庄严,华贵幽古,上部有三条龙,其中一条独龙骑居幢盖,为九龙之首,中部有六条龙自动吐酒,若云行雨施。

    九龙象征九州,杯体寓意皇权至上,华夏久统。九龙杯为历代皇帝所拥有,据传,拥此九龙杯,可饮天下水,可取天下食。 九龙杯,通体雪白,看不出任何痕迹,唯有在杯中注入上好国酒后,便显现在杯壁和杯底上有九条金色的小龙,似在飞舞,似在游戏。

    莫不是日本那九龙杯是仁宗所赐?王旁心中想着连忙问道:“仁宗皇上有没有给他那杯子?”

    包拯说到:“当然没有。”

    当时朝堂之上不少大臣在场,那倭奴国人说起想那要杯子,包拯见此人矮小猥亵,心中甚是轻视,于是冷笑说道,我泱泱大国之物岂能容你说要就要的走的。

    王旁喝到:“义父说的好!”

    包拯似乎自己也对这话很欣慰,他又接着讲到:“那倭奴国之人甚是憨皮赖脸,言说贵国地博物广,一只小小的杯子都不肯给哪有大国风范。”

    言说那倭商上看上九龙杯,从宫中竟被偷梁换柱,不知哪个内臣好大胆。包大人说着生气的拍了下桌子。

    王旁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倭奴原来从古代就这样,生生要东西还如此厚颜无耻。不过这和那度牒有什么关联?

    他正在疑惑等着包拯下文。包拯说道,“这事后来就复杂了,开封府秘密追查九龙杯下落,竟查到了倭奴国的大使头上。”

    包大人运了一下气,接着说道:“刚才不是说到真宗在位对倭国礼遇?”王旁点点头,听包大人继续讲述事情经过。

    原来倭奴国趁着汉人唐末五代之乱,形成倭奴国藤原贵族全盛时期:汉人赵宋王朝完成统一大业后,政治上相对稳定,开始重建业已衰微的文化,社会文化整体处于复兴阶段;倭奴自平安末期正式废止遣唐使,宣扬倭奴贵族文化---“国风文化”。

    由于倭奴的消极外交,宋商更多注重的只是贸易活动,倭奴僧入宋参拜巡礼成了宋商以外的唯一交流,入宋僧成为倭奴遣宋的主要使者。

    这番倭僧使者与那倭国商人同来,原来竟是一伙,他们知我朝限制僧侣便想从中渔利,与那倭商勾结倒卖这度牒,开封府正追查此事九龙杯的事,便牵连出了这倒卖度牒。”

    包拯下令先缉捕那倭奴商人,那商人竟在大宋国土上遇害。这倭奴国大使此时提出交涉,以他国人遇害为由,要我国拿出个说法。

    王旁听得火气很大:“义父干脆将那倭奴破和尚抓了,砍了他再说。”

    包拯苦笑一下:“你这孩子,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更何况这倭奴借着元旦朝会,只遣来人送了奏折,抗议我朝治安等问题,外国人士安全不能保障。这要是揪过来就杀,周边各国如何再敬我朝大国之风,更何况是杀一个和尚。”

    王旁也叹口气:“难怪义父头大,那九龙杯之事和度牒之事可有进展?”

    包拯说道:“九龙杯之事之难就难在什么时候被换的都不知道,更别说哪个当值内臣。这内臣偷窃宫中也是常有,小小不言之事皇上总是睁一眼闭一眼。常说要整肃,皇上却说非是走投无路男人谁愿意做这中贵人。闹出大事了就杀鸡给猴看一次,便安生几日。”

    “看来又有鸡伸脖子了”。王旁说道。包拯哈哈笑了几声,这孩子总是偶尔说几句调皮话。

    笑过包拯说到:“抓住定是要杀的,现在交易之人断了。”

    王旁想起一事问道:“包大人可能记得开药谋害恩师狄青之事?” 那个太监也是死的糊涂,本是与狄青无关的一个太监,自杀无非是替人顶罪。

    包大人说道:“当时也知那是顶罪之人,不过狄大人当时无事,又有太监自杀顶罪,也不好再追查。”

    “会不会是同一人所为,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对了义父,那倭国商人是怎么死的?”

    那倭国商人正在和倭国来借种倭女在邸店中寻欢取乐,便听有人来寻,倭商就出门了,之后便在后巷出了打斗之声,还有呼喊声。等店家过去看,已经见那倭商倒地,因记得他从哪房出来的,便带了那倭国女子来报案。

    那倭奴女子交代,来寻那倭商之人,说是来取度牒。她记得很清楚。

    王旁这才将这三件事捋顺,倭奴国大使是个臭和尚,跟这倭国商人倒卖度牒,倭国商人看中了九龙杯,不知道用了什么诡计从宫中掉包。包大人追查九龙杯追查了倒卖度牒之事,但是商人死了。

    倭奴国和尚使者借此故不来朝拜,而且九龙杯也下落不明。

    他问包大人,是否是这样?包大人说道:“正是!”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7423 57424 57425 57426 57427 57428 57429 57430 57431 57432 57433 57434 57435 57436 57437 57438 57439 57440 57441 57442 57443 57444 57445 57446 57447 57448 57449 57450 57451 57452 57453 57454 57455 57456 57457 57458 57459 57460 57461 57462 57463 57464 57465 57466 57467 57468 57469 57470 57471 57472 57473 57474 57475 57476 57477 57478 57479 57480 57481 57482 57483 57484 57485 57486 57487 57488 57489 57490 57491 57492 57493 57494 57495 57496 57497 57498 57499 57500 57501 57502 57503 57504 57505 57506 57507 57508 57509 57510 57511 57512 57513 57514 57515 57516 57517 57518 57519 57520 57521 5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