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旁随即起身,来到井边,见煤井直径一丈左右,旁边的牛拉的转盘车也已架好,传送已经至于井下,若是驱牛即可将下面挖好的没传送上来,从井下探出一竹竿,这是排碳层中毒气的。

    井边还有一轱辘架子,上面盘着粗绳子,是用于人上下的。井中可同时站立三四人。王旁带上余大年准备好的铁盔,挽起长衫,将绳索绑在腰间,顺着井边的桩,一路下去。

    众人一见王公子竟然亲自下井,由衷赞叹。待王旁回到井上,他向李建闻到,以往采煤这一个井开采多少。老汉说道,以往就是这一井,挖到差不多了向四周挖一些,就要重开。

    王旁将预先准备的井中开出巷道的想法说出来,问到,如果以此像地下开出巷道,可行否?

    李老汉说道:“我们也开巷道的,不然开一个坑直接废可惜,也有人埋在巷道里……”

    王旁看出老汉无奈,说道之前不是让准备木条木板,再开巷子道,要先用木条打桩,上面架上木板作为防护,说着让老汉看他画好的图,同时吩咐到,下井必须带铁盔。

    众人见他如此吩咐,也都遵从依行。

    王旁又看了看那井,如果按照宋朝的水平,这煤井除了安全问题需要防护,再有就是原来分工不明,没有形成流水线的生产。倒是他这么一改动安全和效率都提高很多,王旁又嘱咐,一个坑最多开出四条巷道,每个巷道上窄下宽,不许多开巷道。每条巷道长度也是明确规定。

    李老汉也将此地走了一遍,凡是能挖坑之处详细标记。王旁明确了几个坑点。都是相距较远。安排完现场回到府上,发现院中已是有十几人等候。

    来的人是余大年殷世杰所在余家村的,有一德高望重老者,被推举来找王旁相谈。村中人家渐少,两地相村毗邻,村中农户薄收,但一些农户也想卖了地来跟着王旁开矿。

    王旁安抚众人厅中与众人商议,一个厅堂坐着站着着十几人,王旁说道,如果协商一致了都同意了,余家村的十几亩地王旁也都买下。

    不过原来种田的统计田数,安排人丁数,仍然种田;收成交到府上,无论旱涝都有工钱;再有人专管山林,另外扩建香料树林。同时沿两村相同这条路上修几处门脸房子,让劳动力差些的可在此做商铺用,租金第一年全免,第二年开始收租金。更有专门饲养牲畜,专管水运船只的。再有专做香饼,煤饼的;也都是各自有工钱。

    众人听了王旁的计划,一致赞成,起码这样自己的孩子也都可以有书读。而且生计也不是问题。见众人一致通过,王旁便同余家村长者带着全村的房产地契,一并到县衙过到自己名下,又各家给了少许安置费,同时两村中的住房还让村民住,现有房产不回收。

    王旁又学着张逸的样子,专找一处宅院,将两村中孤老和孤儿安置一起,老人有小孩陪着,又雇一二婆子专门照顾老人小孩起居。同样如学舍请先生一样,再此让人请一名专职的郎中,为村中人看病。

    县城中和其他村子,慕名此处来应征的先生和郎中来了四五个,王旁择优录用,王旁安置住处,郎中高酬劳,但用药不可赚村民的钱,须与市价持平。即使这样也有郎中愿意干,似乎来此地做郎中也是名声。

    又是半个月过去,唐家村已经小有规模,王旁又请来程颢县令参观,县令见王旁将县民安置如此妥当,更是鼎力支持。

    程颢王旁二人再两村走了一圈,见村中人干劲实足,程颢大加赞赏,笑着说到:“想不到若无贤弟管理起来,竟是不比为兄差。若你这么发展下去,晋城县周边可都要投奔至此了。”

    王旁笑道:“伯淳刚刚又任命此县连任,此期我助伯淳交出一张大大的政绩单。”

    程颢自然更是满心欢喜:“难道若无兄弟还有打算?”

    王旁雄心壮志的说道,“我保证你扩县城五里!”

    这可不是小数字,扩县城五里就意味这城墙四边向外扩五里。程颢瞪大眼睛,转瞬他笑到:“若无兄弟可是雄心不小。”

    王旁一笑,心知程颢未必相信,这晋城之地四通八达,又是泽州,河东路与京西北路交接,有近黄河要道。他要一个一个村的吞并。

    王旁也不在村里住,他正琢磨现在唐家村到县城骑马也就一二十分钟,走路走的快些四五十分钟也到了,他头脑中有更大的规划。

    程颢又约王旁见先生一事,王旁才想起来此事搁置甚久,忙约程颢明日请先生邸店中一见。

    王旁所住邸店是县城规格最高的了,环境设施都很不错,王旁约在那里自然是要宴请二人。

    程颢回参观过了唐家村,即回县城忙自己的事,王旁见这边人手安置的已经差不多,各自有分工,又发出告示,有另各环节提高质量效率的建议者凡采纳奖励纹银五两。同时各个环节工序表现优秀者皆有提升机会。

    王旁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激励,比如做煤饼的工序,怎么让它再自动化了,用木结构简单机械化,都需要有人去想,否则手工一个一个的做要慢很多。而且选拔人才也很重要,以后要用的人多了,这也是一个办法。

    他叫来余大年殷世杰,先问殷世杰,现在支出和剩余银两还有多少,殷世杰报道,支出纹银八百两。现在每个月固定开支就得五六百两。进账嘛倒是没有。

    王旁算算基本皇上赏赐用的差不多了,他倒是不着急,回趟京城就都有了。又问余大年,第一批押送京城的明煤和煤饼准备的怎么样了?

    余大年说道:“备了五架牛车,每车三四百近,两条漕运的船。每船能装二千斤”

    王旁知这船才是用漕船改造,大体没变化只是加固,自己也是一直没时间,见准备好了,便同余大年殷世杰二人亲自去看看。

    到岸边见自己码头几经搭好,还不知道谁有心,做了个晋香府的小旗子,插在码头之上,王旁笑笑又看那船:船底长五丈二,宽九尺五,所用的木板厚达二村,木材均大根的楠木,船头长九尺五寸,底宽六尺;船尾长九尺五村,底阔五尺;

    船头顶部大横木有八尺长,船尾相应的横木是七尺,全船横贯船神的大木,有十四根,接近船头的龙口梁长一丈,到船底的距离是四尺;

    树立中桅长一丈四,桅上飘着旗子,迎风招展,上绣晋香府三个打字;看着就是那么气派。登上船来看,船楼两旁的通道宽有七尺六寸。

    王旁心情舒畅,这可是自己的大船,完全是漕运粮船标准,王旁夸奖余大年说道:“这船备的可是很快,余大年做的可是出色。”

    余大年却面带难色说道:“船是到了,还没给人船钱,本来我们年前就向周家船坞定了一艘,没想到这么快就送来,还送过来两艘,并说公子不差钱,言说要公子亲自去拜谢。”

    王旁也自是没有想到这船这么快就送来,而且他知道制造一只好的楠木漕船的“底船”料银为一百二十两。其栈板和船上其他物件的价格,可比照底船料银,那么加一倍就应该是一千五百六十两。暂时他哪去弄那么多银两,而且一送就是两艘。

    这可见这周家船坞的主人,家底有多有殷实,刚刚还只说是造价,若是加几成利卖给王旁一艘船就得二千两。

    周家船坞此举倒是让王旁莫名其妙。余大年一指上游,不远处可见一支流,但是有山岭看不到支流的后面。

    “那后面就是周家船坞,公子要不要亲自去看看 ?”

    当然要去,既然船送来了,吐血也不能让人看扁了,王旁对余大年说道:“你去通知,我后天亲自登门拜访。”
------------

第八十二章 一怒为红颜

    按事先约定,次日程颢县令带了先生来见王旁,一见面王旁不由感叹,这宋朝真是能人辈出。眼前这个书生竟然与自己年龄相仿。

    这人名叫王岩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已是解元、會元、连中两元的奇才。今年有科考本打算进京赶考,不过此人与一般举子不同,倒不屑于苦读,反而放下书本之事,趁此机会四处走走。

    王岩叟走到这晋城县,刚好看到县衙贴出告示招纳先生,开始程颢也是觉得他年轻,谁知一番交谈倒是也觉得博学。留在此地有一两月,平时听程颢说起王旁,便有结交之心,特意请大人引荐。

    王旁与这王岩叟年岁相当,自是一见如故二人相谈甚欢,约好过秋季赶考之时再见。

    席间王旁顺便想程颢打听这周家船坞。程颢说道:“这周家船坞也是当地大户,专事造船闻名,早先给皇家特制战船,黄河上下只此一家,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近些年改造游船和商船,但是主事之人却不姓周了。”

    王旁问到:“这倒是为何?”

    程颢三人边吃酒边聊天,程颢接着说道:“这户家家财万贯,但是无福有子嗣继承,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招赘女婿焦得友 ,现在周家老人已经去世了,内外之事都由这焦公处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2179 32180 32181 32182 32183 32184 32185 32186 32187 32188 32189 32190 32191 32192 32193 32194 32195 32196 32197 32198 32199 32200 32201 32202 32203 32204 32205 32206 32207 32208 32209 32210 32211 32212 32213 32214 32215 32216 32217 32218 32219 32220 32221 32222 32223 32224 32225 32226 32227 32228 32229 32230 32231 32232 32233 32234 32235 32236 32237 32238 32239 32240 32241 32242 32243 32244 32245 32246 32247 32248 32249 32250 32251 32252 32253 32254 32255 32256 32257 32258 32259 32260 32261 32262 32263 32264 32265 32266 32267 32268 32269 32270 32271 32272 32273 32274 32275 32276 32277 3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