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年说的很兴奋,一口气介绍着,王旁见不耽误京城的用煤,自是放心了许多。又向余大年询问了一下梅耶府和晋香府里的情况,据余大年所知一切都正常运转。又听说向梅耶府询问锦绣楼加盟的州县也多了几处,还有云轩那边元泽照顾的也很好,才算都放下了心。
眼见离延州也没多远了,王旁跟着牛车队来到延州,在驿馆安顿好住处见驿馆已经有售《云摘》,便自费买了一份并和驿馆掌柜聊了一会,得知这《云摘》卖的很好,掌柜笑着说:“您来的正是时候,若是来晚了只怕还买不到呢?!”
蔡京听了不禁“且”刚要说话,被王旁拦下。回到客房蔡京问道:“公子干嘛还有自己来买?”
王旁笑笑:“难道咱们要回到京城再看吗?这邸店卖云摘也是做生意,本来没多少钱”他一边说着一边翻看。《云摘》有元泽仲针几人商议到是一直沿袭讨论文风,不过赫然发现几页,竟是自己不在的时候新新拟定的版面,版面的题目竟是《女频》,刊登的也是女子之作。
这倒是自己曾经没想到的,心下想觉得好笑,这云泽素来不爱与女人打交道,估计是苏轼的主意了,见上面的诗词果然别具,笔法细腻。心想这以后必定会出很多女子佳作流传于是,而且读云摘的也多了些读者。
第一期有女频的《云摘》里面有两个女子的诗词,一个是王旁见过的“魏夫人”,此女诗词造诣颇深,况且是曾布的妻子。另一个署名“苏小妹”,这到让王旁颇有兴趣。
这苏小妹无论是前世传说,还是如今的传闻,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不过王旁平日也没得闲打听况且也不好意思去问苏轼,免得人家误会有非分之想。这既然这么署名,回头定要见识见识。
都传说北宋才女出众,起码到现在什么苏小妹,李清照,自己是没记住她们的生辰年份,不过到现在都还没见过。而且,还说有那李师师…………
嗨,这是想哪去了,王旁自己也是一笑,将云摘放在一边,吩咐蔡京准备自己要更换的衣服,他现在要见见镇守延州,而且近期屡战屡胜,打破西夏骚扰来兵的种仪了。
------------
第一百章 西夏旧内乱
王旁刚刚换好衣服,就听到客房的有人敲门问道:“里面可是京城来的王公子?”他提出是掌柜的声音,开门看见掌柜正堆着笑脸说道:“您看您,还自己买云摘,说您要看我送您一份好了。”
他这突然应上来的笑脸虽然让王旁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并不感觉十分意外。这一路无论走到哪里凡是知道他是京城那位王旁公子的人,都会对他笑脸相迎。王旁客气的说道:“没什么。”正要问掌柜的什么事,从掌柜的身后跳出一个小孩,大概十岁左右,冲着王旁高兴的问道:“王公子,您还记认得我吗?”
王旁看到这个孩子就眼睛一亮,这孩子竖着发髻,长得虎头虎脑的,尚未脱去稚嫩的面庞之上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建中,你怎么跑来了。霍,长高了啊。”王旁拍拍孩子的肩膀。
来的这个孩子正是赫赫有名的西北名将,人称“老种经略相公”种世衡的孙子,王旁要去拜访种仪的儿子种建中。种建中是这孩子现在的名字,不过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有个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就是这孩子后来的名字了。
王旁去年来延州的时候,就看这孩子有股尚武之人的冲劲儿,从心眼里就喜欢。一年不见小家伙又长高了许多,种建中的身后跟着一个随从,他见王旁认得自己笑的眼睛眯成了逢,拉起王旁的手就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王公子跟我来,爹爹已在府上摆下酒宴,我是来请你的。”
种仪府的厅堂之上已经摆下了酒席,如果不是一位客人到了,种仪要应酬的话,他肯定会去迎接王旁。前次拿下横山山头,王旁就是一名无名英雄,而且现在王旁名气越来越大,这让种仪因为结交这位少年朋友而骄傲。听到余大年说到王旁公子是和他们一同来的,种仪本想亲自去驿站,但被眼前的客人耽误了。
他的对面坐着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头上竖着飞鸟式的发式,耳朵上还带着个环,身穿窄袖紧身的衣服,一副西夏人的打扮。桌子上摆着一壶茶,二人边喝茶便聊着等着王旁的到来。
不一会就听见院中传来脚步声,和种建中说话的声音,种仪知道王旁到了,他站起身来迎接,那西夏年轻人也跟着站起身来。二人向王旁走来,种仪率先招呼到:“王公子来的正好,我正要去接你刚好,西夏的蕃汉学院的李锡哩学使亲自来此地,来接王公子到西夏。”
那李锡哩见种仪介绍自己,知道正是要等的客人到了,也迎上前来,用汉人的礼仪拱手施礼到:“王公原来是少年英雄,失敬。此番特来邀请王公,还望到敝国多做交流。”
王旁来之前就已经打听过,邀请他前去的是西夏国的汉学院,蕃学汉学院是西夏的教育机关,西夏建国时没有科考,西夏皇上李元昊想用以胡礼蕃书抗衡汉人,所以建蕃汉学院,以野利仁荣为主,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以及成蕃语,写成蕃书。
官员的任职考核则是,在蕃官和汉官的子弟里选拔优秀学生,然后进入学院学习,等到学期满了以后再考试。录取官员的标准则是:是看考生对答是否精准,字写的是否端正,然后再根据综合成绩授予官职。
让王旁吃惊的是,“学使”这个称呼,在王旁的印象中,能称得起学使的,起码得四五十岁的人。但眼前这位藩汉学院的学使,看上非常年轻。不过王旁转念一想:就拿大宋来说,这几年人才辈出,暂且不提苏轼,苏辙,程颢,程颐。单说今年连中三元的王岩叟,年龄也不过十八岁。
寒暄过后三人入座,种仪命人摆上酒宴,三人举杯对饮。言谈之中王旁见这位李学使,年纪虽然年轻,但是对汉人文化很是精通。而且除了那一身西夏装扮,其外貌少有王旁印象中的彪悍,言谈也是文质彬彬,虽谈不上好感但也不至于反感。
酒席散后李锡哩告辞,王旁与他商定三日后启程。见李锡哩离开,种建中来到厅堂,向种仪我王旁说道:“我不喜欢这西夏人,他们老是没事生事端,爹爹为何待他如此礼遇。”
种仪脸一沉:“小孩子不懂不要插嘴,快去温习功课。”种世衡撅起小嘴,十分不情愿跟王旁告辞,然后退了出去。看着儿子的背影,种仪的脸色舒缓些,种建中十分讨人喜欢,不过管教孩子严厉些也没有错,他见王旁嘴角带着笑意,于是说道:“这孩子是急脾气,以后若是走入仕途,只怕要吃亏的。”
王旁微笑着说道:“建中将来会成气候,我倒是很看好这孩子。”
听王旁夸奖自己的儿子种仪很是高兴,他想起王旁与李锡哩的约定,:“王公子这次去西夏要多加些小心才是。”
“我一个商人,又不带兵,况且还是去交流,西夏应该不会难为我。”王旁的心里根本没拿这次出使当什么大事。不过既然种仪提醒肯定要多问一句:“多谢大人提醒,但不知道要我注意哪些,难道刚刚那位?”他话说了一半。
种仪摇摇头:“刚才那个是壮着胆子来大宋,西夏有人盼着他出事。我可是怕你跟他去了有事。”
这话说来倒是让王旁感觉奇怪,不过他就喜欢问这好奇的事,他“咦?”了一声。种仪压低声音说道:“这个年轻人身份不一般的,他是西夏现在皇上的兄长。”
这话就让王旁更为惊讶了,现在的夏毅宗李谅祚是没藏氏,没藏太后本是天都王野利遇乞的妻子,野利家族在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时期曾经鼎盛一时,皇后野利氏就是出自这一家族。而野利氏声势过大,招来元昊的疑心,以致野利遇乞被杀,而没藏氏却成了元昊的情人,并生下私生子谅祚。
李元昊晚年多疑好色,除了没藏氏外,又将太子宁令哥即将过门的妻子没移氏收为宠妃,并变本加厉,将野利氏废去皇后之位。没藏氏的弟弟没藏讹庞野心勃勃,为了夺位,挑唆野利氏母子谋杀元昊,太子宁令哥去行刺李元昊未遂,没藏讹庞乘机杀了宁令哥母子。元昊被削去鼻子,伤重而死,渔翁得利的没藏氏兄妹掌握了西夏的国政,才两岁的谅祚登上了皇位。
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但王旁从来不知道李谅祚还有个皇兄。种仪解释到:“这李锡哩也是野利皇后所生,但是当年宁令哥行刺李元昊的时候,他的年纪尚小,虽受到株连但竟保全了性命。这还得说是现在这位梁氏父亲的功劳。”
梁氏从小心高气傲,而梁氏家族以汉人身份,在党项人的国家也是生存艰难,纵然是豪门大族,也总有和国家权力差了那么一大截。 野利皇后和太子遇害,梁氏的父亲劝没藏讹庞不要赶尽杀绝,同时劝没藏皇后要执政就要显示气度,所以留下了李锡哩一条命。
李锡哩自己也很低调,加上天资聪颖,只是精心于藩汉学术的研究。所以慢慢为人所淡忘,后来李谅祚与梁氏设下计谋,联络大将漫咩,借在密室中召见没藏讹庞的机会,一举将其擒杀,并随后没藏讹庞的丈夫即梁氏的丈夫也一齐杀死,没藏家族整族诛灭,皇后没藏氏赐死。
西夏宫廷内乱到此才算结束,李锡哩也因为学识渊博,被任命为藩汉学史,不过这个藩汉学史没什么实权,梁氏的哥哥梁乙埋现在是宰相,西夏的大权掌握在梁氏家族的手中,以前李锡哩是一颗棋子,现在则是一个钉子。
种仪向王旁讲述这些之后,再次嘱咐到:“其实王公子到现在,都可以不去西夏,皇上有密旨,若是边关形势紧迫,王公子就在此地暂留几日,找个理由回京城就是了。”
王旁听完去哈哈一笑:“干嘛不去呢,他们要是不乱,我到还真犹豫,不过眼下这么多热闹可看,我必须要去。”
他可不是说大话,他早就想去收拾这个梁乙埋了。第一次他放火,第二次从开封府让冷青救走,这第三次有差点伤了月下。既然身边有个梁乙埋认为是钉子的,他就要把这个钉子磨尖,扶正。然后重重扎一下梁乙埋和西夏,让他们知道,王旁不是好惹的。
------------
第一百零一章 途中的滞留
三天的时间,足够王旁在穿古石的信息中,寻找一些和西夏有关的蛛丝马迹。
五代时期,党项夏州李氏僻居西北一隅,充分利用藩镇势力之间的矛盾,增强自己的势力。一些党项部落更进入汉族居住的地区,或入居州城,与汉族杂居,接受汉族的封建文明,被汉人称为“熟户”。
宋朝建立后,党项李氏政权处在宋、辽两大政权之间。李继捧归附宋朝,引起了党项内部的急剧分裂。李继捧族弟李继迁,采纳了张浦的建议,率部落亲属数十人伪装出逃,在夏州东北300 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驻扎,出示祖先拓跋思忠像,号召部族,抗宋自立。
从这时起到雍熙三年(986)是李继迁独立反抗宋朝时期。前后四年,三起三落。真宗即位。李继迁向宋表示臣附并再次索要夏州,真宗妥协退让,同年末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
李继迁收复“故土”后,不久又连年侵扰宋朝西北沿边各地。他死后由其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继位时,正是辽准备继续侵宋前夕,李德明“假北朝威令慑之”,遣使赴辽请求册封以抗宋。同年(辽统和二十二年)七月,辽册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议和,宋辽关系缓和。次年六月,李德明为稳定人心,遣使到宋请和,但条件未谈妥,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直到第三年十月,宋也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大量物资,终于议和。
李德明同时臣服于辽、宋,倚辽之势,得宋实惠;辽、宋为了各自的利益也竞相拉拢、争取李德明。在宋、辽两国的竞相鼓励下,助长了李德明称帝的**,并在加速地进行称帝建国的各项准备。天禧四年(1020)于灵州怀远镇修建都城,改名兴州,正式建都。
明道元年十月,李德明病死。李德明虽未来得及登上皇帝的宝座,但为西夏建国作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李德明在世之时,其子李元昊对父亲依附宋朝的政策十分不满,他说:“衣毛皮,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霸王耳,何锦绮为?”李德明死,李元昊继立,他按照自己的主张,积极摆脱宋朝的控制。
元昊建国称帝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宋朝的控制,实现党项政权的独立自主。但是,元昊又希望他的建国称帝能得到宋朝的承认。元昊用“嫚书”激怒宋朝,宋朝决计用兵,给元昊造成了进攻宋朝的藉口。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8356
48357
48358
48359
48360
48361
48362
48363
48364
48365
48366
48367
48368
48369
48370
48371
48372
48373
48374
48375
48376
48377
48378
48379
48380
48381
48382
48383
48384
48385
48386
48387
48388
48389
48390
48391
48392
48393
48394
48395
48396
48397
48398
48399
48400
48401
48402
48403
48404
48405
48406
48407
48408
48409
48410
48411
48412
48413
48414
48415
48416
48417
48418
48419
48420
48421
48422
48423
48424
48425
48426
48427
48428
48429
48430
48431
48432
48433
48434
48435
48436
48437
48438
48439
48440
48441
48442
48443
48444
48445
48446
48447
48448
48449
48450
48451
48452
48453
48454
4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