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刘琮本意也表达清楚了,邓豹已经喝得有些高了。慢慢的,刘琮见到了火候,就使了个眼色给张六子,让他按照原计划办事。

    张六子就抬手轻轻拍拍邓豹肩膀说:“你看你看,邓总管,你看墙上挂的这把宝剑。你从来见到这样的宝剑没有。”

    邓豹进来的时候,只顾得回答刘琮的问话,虽然见过墙上挂着一把宝剑,只是没有往心里注意。

    此时听得张六子介绍,定睛看时,只见这把宝剑从剑把到剑鞘,遍体金黄,端得是一把好剑,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贵的宝剑,就问:“这是谁的佩剑?”

    张六子故意拖延回答,邓豹就起身过来,伸手要从墙上摘下这把宝剑欣赏。

    只听的张六子梁柱儿赖胖子齐声阻止道:“邓总管,使不得啊。”

    邓豹此时已经举手拢着了宝剑,只见梁柱儿一个箭步冲过来,伸开两臂,将邓豹紧紧搂住,高声喊道:“邓总管,邓总管,请随我出门说话。”

    说着,不由分说,梁柱儿就将邓豹推出门外,来到院子一个角落后。

    梁柱儿结结巴巴的说:“邓总管,你要做什么?你要从墙上摘下宝剑来吗?你摘下宝剑做什么?你找死啊?”

    邓豹稀里糊涂的看着梁柱儿,一直等着梁柱儿把话问完,才愣愣的问道:“怎么啦?摘下宝剑来看看怎么啦?”

    这时候张六子赖胖子一起出门过来了,过来就为这邓豹埋怨:“邓总管,坏了,你闯大祸了。你要做什么?造反啊?找死啊?”

    邓豹就更加疑惑了,问道:“摘下宝剑来看看,怎么啦?带兵的人,谁不喜欢刀枪剑戟的?”

    “天啊。邓总管,你酿下大祸,要掉脑袋的。你知道这宝剑是一把什么剑?”张六子问。

    邓豹直直的愣着回答:“这我却不知道!什么宝剑?”

    梁柱儿急忙回答:“这就是皇赐宝剑!你敢动吗?”

    邓豹一听,头皮立时发麻,慢慢就渗出了汗珠子,失声喊了一句:“我的妈啊!这可如何是好?”

    梁柱儿赖胖子张六子听了,就一起低头不语了。

    住了一会,梁柱儿就说:“邓总管尽管没有摘下皇赐宝剑,但是,举动已经有欺君之嫌疑,按律当斩。

    不过,不知者不怪,邓总管并不知道这是一把皇赐宝剑。

    这样,在下过去请示一番主公。我们主公心胸博大,只要说明原因,我想,主公是会原谅邓总管的。”

    这邓豹在曹营带兵,当然知道天下有九把皇赐宝剑的事情。也知道,这九把皇赐宝剑,由皇帝分别赐给九州刺史,以此来彰显刺史的权威。

    所以在邓豹眼里,这皇赐宝剑挂在墙上,就和献帝在这里驻跸一样,他能不害怕吗?于是就浑身哆嗦着,站着,等着梁柱儿回来传达刘琮吩咐。

    住了好一会,梁柱儿回来了,回来了就过来,来到邓豹身边,低头沉声地说:“邓总管,主公很生气。看样这次是不会了结。主公早晚会追究你的动机。不过,在下为你求过情,请主公原谅你冒失之罪,主公冷着脸应允了。现在主公到外屋去了,你呢,就过去朝皇赐宝剑施礼吧,施礼祈求神灵原谅,或许主公就会原谅你的。”

    于是,邓豹就提心吊胆的来到屋里,在梁柱儿陪同下,朝着皇赐宝剑行了三拜九叩大礼,这才出门过来向刘琮请罪。

    刘琮冷着脸不吱声,一直等着等保留下了懊悔的眼泪,刘琮才吩咐:“念你初犯,不知者不怪。你下去吧,只要好好管理难民,既往不咎。”

    邓豹又是表示了感谢主公赦免之恩。还表示,从此后绝对不会辜负主公期望,一定按照主公之意,把难民管理好。

    刘琮一直冷着脸看这邓豹,直到邓豹把话说完,才摆摆手吩咐:“我这几天就过江回襄阳,有要事处理。十天以内,事情完毕,定有安排难民之策派人过来传达。这段时间,邓总管一定要将难民管理好了。恩,好了,下去吧。”

    邓豹擦了一把汗,朝着刘琮施了一个大礼,退了出去。

    刘琮坐在案子旁边,舒了一口气,吩咐梁柱儿:“备马,回襄阳衙门。”

    刘琮带着梁柱儿马杆儿和赖胖子骑马行走在襄江北岸,此时一窝一窝的难民大部分出去讨饭,只有小数妇女老弱病残留在原地。

    这襄江北岸顺着江水弯弯曲曲上下延伸着,两岸上多处生长着桑树,因为多年不采桑修剪,许多桑树条子已经长成树木,倒也茁壮,把这襄江两岸接档的密密匝匝。

    时令已是初春,但是因为江岸背风温暖,去年长的桑叶,有些还没有落树,并有新芽在枝头挺着。

    这些出不去讨饭的流民耐不住饥饿折磨,便攀援树木挣扯枝条,采摘桑条嫩芽进食。

    刘琮一行催马急行,来到渡口处,登船渡过襄江,往襄阳而来。

    一路上刘琮为流民的安置问题所困扰,又谋划着屯田大事,过了襄江往襄阳走的时候,有一处要穿过桑林,因为心思没在行路上,竟被高处的桑树条子挂下来头巾,弄乱满头黑发,自己险些跌下马来。

    坐在路边歇息时,刘琮的思绪还没有从屯田的思路上解脱出来,一直在想着如何让这些难民有饭吃有房子住有活儿干,如何给他们搞到农具,如何组织起来服从管理。

    一路上这样走着想着,天黑之前刘琮一行就进了襄阳城。

    刘琮带兵渡过汉水,离开这襄阳城已经三个月了。

    在汉水以北作战的时候,只记挂着荆州衙门的事情,对家里父母媳妇没有多少思念。

    此时一进了这襄阳城门,就想着到衙门去,抓紧时间会见益州蚕业司官员崔金。

    但是,看看天色暗了下来,刘琮知道衙门已经下班,再说,晚上会见外邦官员也是不合适。

    刘琮就板着脸立马站在城门后边想心事。

    这时候梁柱儿就说了:“二爷,进了襄阳城了,总得先回家看看吧。就是不想二奶奶,也应该去看看老主公啊。您说是吧?”

    刘琮就骂起来:“少你娘的啰嗦,我正要去呢。”说着打马走在前头。

    刘琮突然回来拜见老爹,刘表蔡夫人当然高兴,说了一会话,蔡夫人就张罗着上饭,一想,又多了几分心思,就问刘琮:“琮儿多日没有回来了,我把你媳妇叫过来一起吃饭?”

    “我急着回家看看,妈妈。蔡风飞一定焦急呢。”刘琮稳重的回答。

    这回答正对蔡夫人心思,就夸奖:“这才是顾家的好孩子。就对了。这样,琮儿回来,事前没有打个招呼,我也没有准备,所以家里没有好吃的。这样吧,你先回家歇歇,和媳妇说说话。等我准备一下,置办一些好吃的,再把你和风飞一起喊过来吃饭。恩,到时候和你老爹好好喝几杯。”

    没进家的时候,刘琮记挂着公事,这一进了家,又听得蔡夫人这样一说,刘琮就急得受不了了,恨不得此时就把蔡风飞压到身下干起来。

    但是,蔡夫人还在这里啰嗦,刘琮就走不出去,打眼看看入画和飞凤都在一边站着,等着伺候,刘琮心里急道:“蔡风飞不在眼前,又走不了,哎呦!设法把爹娘支出去,先把这两个小冤家干了再说。”

    但是,一时想不出借口,只是干焦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568 16569 16570 16571 16572 16573 16574 16575 16576 16577 16578 16579 16580 16581 16582 16583 16584 16585 16586 16587 16588 16589 16590 16591 16592 16593 16594 16595 16596 16597 16598 16599 16600 16601 16602 16603 16604 16605 16606 16607 16608 16609 16610 16611 16612 16613 16614 16615 16616 16617 16618 16619 16620 16621 16622 16623 16624 16625 16626 16627 16628 16629 16630 16631 16632 16633 16634 16635 16636 16637 16638 16639 16640 16641 16642 16643 16644 16645 16646 16647 16648 16649 16650 16651 16652 16653 16654 16655 16656 16657 16658 16659 16660 16661 16662 16663 16664 16665 16666 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