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宫,守卫在其中的,名为天子亲军,御林军实则是曹军的士卒们,在听闻曹操建国称王之后,即是面露狂喜之色,手持长戈,单膝跪拜而下,山呼万岁。

    寝宫之中,半躺在床榻之上的汉献帝,睁开了显得有些迷蒙的双眼,说不清什么意味的噗笑了一声过后,就再次抱着那自己的怀中的女子,躺倒了床榻之上了。

    “臣等参见王上,吾王万年,吾国万年!”

    从祭天坛所在回来的曹操,没有休息,而是接见了所有大臣们,毕竟他曹操成为王上了,也建国魏国了,那么一些事情和利益的分配就不可避免了。

    再一次做到原本的魏公,此时的魏王的位置之上,听着下方那又改变了一下的恭贺词,曹操也没有多说什么了,毕竟拍君王的马屁,可以说是一种常态了。

    相比于后世的万岁万岁万万岁,曹操发现,他还是更喜欢这样的恭贺词,吾王万年,吾国万年。怎么听都显得有一种霸气和大方之气,当然,曹操有没有因为此,想要让文武们心中留下一种魏国同样是他们的国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

第三百十四章 魏之政体

    感谢黑暗圣子——华炼兄弟投的两张月票,感谢无奈的方便面兄弟投的一张月票!

    “魏国初建,对于日后之体制,诸位有何看法?”

    曹操这一次从祭天坛刚刚回来,就马不停蹄的接见各位大臣,当然不是为了秀一下所谓的魏王之威,要不是为了体验一下魏王和魏公的区别,而是为了日后魏国的政体。

    政体这个东西,在后世经过西方的影响之后,当然就是所谓的什么君主独裁或者君主立宪等等,但是在东汉这个时候,所谓的政体,说白了,其实就是朝廷的体制。

    周秦汉三朝的政体互不相同,周朝太过久远就不多说了,至于秦朝,则是承接周朝经过修改之后,而出现了三公体制,而接下来接班的汉朝,也是从秦朝的政治修改而来,直到此时出现了三公九卿制制度。

    原本按照历史来,汉朝创建而来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其后接班的魏、晋两朝还是存在过一段时间的,直到隋唐才最终消失,不过由于曹操这个有着后世记忆的人存在,三公九卿制在魏国政体之上的消失,是显而易见的了。

    “回禀王上,依照臣之见,汉朝之三公九卿制度,传承至今已然不堪用,相反王上昔日所创建的三省六部制,不但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行动力,更是让一些沉官消失,因此以臣之见,我魏国政体最好者,莫过于三省六部制!”

    “王上,臣附议,三省六部制,乃最为契合我大魏国情之制度!”

    “王上,臣附议!”

    “......”

    不说这些大臣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很清楚华夏官场之上的一些潜规则,明白刚刚曹操的那一番话只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就算不明白。这些已经从三省六部制之中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官员,怎么样都不可能让曹操废弃三省六部制。改用其他的制度。

    “三省宰相和六部尚书,你们的意见呢?”

    中下层官员附议,让曹操心中大喜,底气更足了,虽然很清楚着既得利益阶层的官员们,不是那些读书读傻了的士子,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节操根本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看到那些昔日反对三省六部制最为激烈的官员。此时却是一个个大义凛然的提议用三省六部制,曹操心中恶心之余,也是颇为欣慰的。

    毕竟从这些官员无节操的行动之中,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三省六部制,此时已然不同于初生的那个时候,在它的下面,已然出现了一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

    中下层官员都同意了,那么为了把一场秀做好,做完善。曹操还是不介意浪费一些时间,亲自询问一番三省六部中的巨头,三位宰相和六位尚书。

    “回王上。臣等以为,三省六部制虽然实行不久,然而却是最为适合我大魏之政体,臣等附议!”

    九人的答案显而易见的,身为三省六部制之中得利最大的他们,当然不会反对这个即和自己利益,同事对于国家也大有好处的三省六部制,成为魏国政体。

    看着底下尽皆弯腰的文武们,曹操嘴角扬起了一抹笑意。开口笑道:“好,既然各位卿家都认可。那么孤再次宣布,至今日起。三省六部制,将成为我大魏之政体!”

    “王上英明!”

    文武百官们,这一次的声音之中的感情,可谓是十分的真诚了,曹操确定三省六部制,就等于是维护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当然觉的曹操英明了。

    看着底下高呼自己英明的文武,曹操再一次感觉到了,身为上位者,实政的时候,强硬的来无疑是非常蠢的,只有这样表面看上去是听从臣下的建议,显得自己善于纳谏,实际上,却是在不声不响之中完成了自己的目的。

    “王上,我大魏初建,确定政体仅仅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件事,还需王上早日确定为好。”

    刚刚因为曹操的诏令而从幽州刚回来的门下省宰相荀彧,手持圭玉出列向着曹操道:“王上,我大魏初立,虽有诸多事宜还未解决,然而以臣之见,确定我大魏都城,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恩,荀爱卿所言有里,对于我大魏国都,诸位可有什么好的意见?”

    曹操这一次可不是在作秀了,而是真的不知道要把魏国的首都设立在哪里好了,要是是一千多年之后,明朝末期的时候,曹操绝对二话不说,会把首都设立在南京。

    毕竟那个时候海洋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还要超过陆地,而要想把华夏这个传统的大陆帝国,变成大陆海洋两栖帝国,将首都设立在长江边上的南京,无疑是最好的。

    然而此时吗,先不说南京地处此时的扬州,而扬州还在孙坚的统治之下,光光是就凭借现在的科技,想要进入大航海无疑是痴人说梦,如果把首都设立在南京,不说距离北方太过遥远,光是此时还未彻底开发完成的扬州,就直接将南京成为首都这个想法给划掉了。

    南京这个想法被曹操主动从脑海之中划掉之后,曹操想到了后世的首都北京,北京可谓是数朝首都,将其立为首都也不是不可以,不过仅仅片刻,这个想法同样被曹操主动的给划掉了。

    毕竟此时的幽州就和江东的扬州一样,都未完全彻底开发出来,后世的元明清三朝将北京立为首都,那都是有着各自的政治考量,元朝不用多说,北京也就是元大都,可是靠近蒙古草原的,这对于即是华夏元朝皇帝又是蒙古可汗的元皇帝来说,无疑是十分合适了。

    至于明朝,那就更简单了,举兵发动靖难之役的永乐大帝朱棣,他的根基和老巢,可是就在北京的,再加上明朝两百多年,说白了就是和蒙古这个元朝的残余作战的历史,将北京设为都城,未尝没有因此来激励后世的皇帝和明大臣们,牢牢记住蒙古人的危害。

    朱棣的想法显然是很成功但是也算是失败的,明朝两百多年,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其目光都集中在蒙古人的身上。

    两百多年下来,曾经征伐整个世界的蒙古人,也算是被明朝从战争和经济之上直接打残,虽然明朝本身最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可谓是元气大伤,但是朱棣当初的想法显然算是成功的。
------------

第三百四十一章 定都之争

    感谢天使神风兄弟投的两张月票,感谢、弥赛亚。( )兄弟投的两张月票!

    永乐大帝最初的想法,无疑从蒙古最终的衰败之上,可以算是成功的,然而也正是因为此,让明蒙两国两百多年来奋战不休不说,就说明朝和蒙古的上层,他们的目光从始至终都放在对方的身上,这就给了满清崛起的机会。

    满清可谓算是十分得老天爷的偏爱,不说他们起兵之初的时候,明蒙两国就因为长期的连年战争,而元气大伤,只不过是外表之上还看不来.

    就是后来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得到吴三桂投成不说,李自成的大军,还莫名其妙的得到了瘟疫,大军能够作战者十不足一,最终在一片石败给了满清,汉民族的江山从此拱手三百年,因此来看的话,永乐大帝当初的想法,在此可以算是最为失败的。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将北京定位首都,其中之一是因为这是明朝的首都,满清初期打出的旗号就是为明皇报仇,等到报完仇了,那就是承接明朝正统了,因此将北京定位了首都。

    其二同样和蒙古这个外来者一样,北京距离满清的老家东三省很近,要是事有不妙,满人可以最快的撤出关内,回到老家。

    其三,那就是北京在建立了蒙元和大明两朝的开发之后,可谓是整个北方的经济重心,其繁荣在北方可谓是独一份,由此三点才是满清最后定都与北京的原因。

    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可谓是都有各自的政治和其他的考量,但是曹操呢,他定都北京干吗,北京之外此时可没有还统治着整个草原的蒙古人,而是投降了大魏。成为魏国麾下走狗的鲜卑步度根和三部乌桓,还有曹操亲自设立的北方都护府,在加上此时的幽州还是苦寒之地。不管是百姓数量还是道路交通等其他方面,根本不适合将其定成首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481 13482 13483 13484 13485 13486 13487 13488 13489 13490 13491 13492 13493 13494 13495 13496 13497 13498 13499 13500 13501 13502 13503 13504 13505 13506 13507 13508 13509 13510 13511 13512 13513 13514 13515 13516 13517 13518 13519 13520 13521 13522 13523 13524 13525 13526 13527 13528 13529 13530 13531 13532 13533 13534 13535 13536 13537 13538 13539 13540 13541 13542 13543 13544 13545 13546 13547 13548 13549 13550 13551 13552 13553 13554 13555 13556 13557 13558 13559 13560 13561 13562 13563 13564 13565 13566 13567 13568 13569 13570 13571 13572 13573 13574 13575 13576 13577 13578 13579 1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