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征的那一刻开始,唐军的后路已经断了,不是唐军被消灭,死在了进攻长安的路上;就是攻克长安,顺利占据关中。只有这两条路可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时间一点点在流逝着,在第十八天时,时来运转的时刻到了,雨停了下来,天气开始放晴。唐军高层们,松了一口气,开始策划着攻城计划。

    最后,决定诱敌之法,先是诱敌出战,利用阵前辱骂、轻骑挑斗和自行退却等手段,引敌出来;接着,利用精骑断其退路,前后夹击从而歼灭宋老生部队。这个歼敌计划,很是简单,甚至有些简陋,不靠谱。

    只因为,宋老生部占据优势,只需要继续坚守霍邑,保住不失,唐军就无法南下关中,只能是被卡在这里,前路断绝,死翘翘。

    只是,宋老生开始犯错误,觉得继续守城,虽然保险,可是也无功劳可得。一旦唐军撤离而去,那时只能是打成平手。哪里有主动出击,将唐军歼灭在城池下,畅快淋漓,功劳巨大。

    为了大功,宋老生放弃了城池的优势,开始出城作战。

    只可惜,眼高手低,本事差,宋老生没有歼灭了唐军,反倒是陷入了唐军的包围中,一番冲杀之后,没有跑掉,被李建成斩落马下。霍邑城内,主力大军北歼灭,城池内兵力空虚,唐军顺势进攻城池,,一举攻克霍邑。

    这一战震慑住了突厥和李密,声威大振。

    此时,作小动作的突厥立刻安稳了很多,好似变成了乖宝宝。而太原的守军得知胜利后,士气大涨,守城信心大增;而刘武周得知消息后,立刻大骂,见太原难以攻克,悻悻而去,返回了老家。

    而李密得知后,砍断了三个桌子。

    原本,陷入了危局,几乎崩溃的唐军,起死回生;而本来要大捷,将唐军堵在这里,走向胜利的宋老生,反倒是被砍掉了脑袋,成为了唐军的踏脚石。

    胜败就是如此!

    在最为接近失败的时刻,也是最接近胜利的时刻,坚持一下,脑袋转一下弯,胜利就拿到手了,比如唐军。

    在最为接近胜利的时刻,也就是最为接近失败的时刻,松一口气,犯一点错误,就沦为了失败者,比如宋老生。

    胜败逆转,只在一瞬间!

    李建成不断的总结着感悟。

    夺取霍邑后,唐军内部围绕进军方向产生了战略分歧:以裴寂为首,主张全力进攻河东;以李世民为首,主张全力攻取长安,认为屈突通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这两种主张都有不周全之处:首先,裴寂之议不妥,因为河东地势险要,靠着龙门渡口,屈突通是名将,指挥有度,部队精锐,扼守咽喉要害。一旦进攻不克,僵持不下,将失去最佳的时机,错过夺取关中的有利机会。

    而李世民主张,也有不妥之处,若是放弃河东不顾。屈突通必从背后攻击,又是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局。

    最后,李渊采取了折中之法,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世民统领,沿渭河夺取关中各地,迂回包围长安;一路由李建成统领,屯永丰仓,守卫潼关,防御屈突通和李密入关,占据永丰仓粮饷基地,保障李世民顺利夺取关中。

    李建成听后,心中叹息,老爹又在玩平衡。

    此时,谁先攻克关中,谁先进入了长安,谁就能获得巨大威望,获得巨大的政治资本。

    而他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获得了巨大的威望。若是此刻,他率军进攻长安,一旦攻克长安,那时威望必然大涨,如日中天,威胁父亲的威严,对父亲的威严极为不利。为了压制他的威望,于是将二弟李世民,拉在前面顶缸。

    此刻,若是二弟李世民攻克了长安,更好的提升威望,形成一股强势的势力,与他所属的势力,形成另一种平衡。

    李世民率军出征了,向着长安进发,只是很快的受到了关中豪强的抵抗,一路杀伐,一路前进。而此时,李秀宁崛起了,以关中子弟为基础,形成了娘子军。两股大军开始配合作战,前进的速度加快了。

    很快兵临长安,轻易的攻克了长安。

    随着长安的平定,关中的其他地区,传缴而定!

    仅仅是六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关中,唐军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i1153--5516+d2+2955704-->
------------

第56章 狡兔三窟,真库假库

    第56章狡兔三窟,真库假库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起兵。有些既当**,又立牌坊的味道,只是政客就是如此,睁着眼睛说瞎话。

    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仅仅是六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但是其中的凶险,其中的坎坷,唯有自己人知道。在这个过程在,唐军把握好了出兵时机,敌人又是屡屡犯错误,又是运气好,有着李秀宁的娘子军接应,总算是有惊无险,笑到了最后。

    攻占了长安之后,李渊继续打着尊隋的口号,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算是当曹操,玩挟天子以令诸侯。

    只是几个月后,占据了关中的大片土地,局势稳定了,李渊干脆连面具也不要了,曹操也懒得当了。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覆亡。降隋恭帝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如今,功德圆满,李建成当了太子。

    只是,此刻唐朝的江山,问题不少,首先是北方的突厥,西面的薛举等,还有各路军阀。时刻威胁着李唐,争夺天下,只能有一个笑到最后,有你没有我,有我没有你。

    而在李唐内部,矛盾也不少。

    历来,王朝内部权力之争,极为激烈。太子算是君王的备胎,只是这个备胎,这个副职却是时常挑战着君权。( )很多明君,很多强势的君王,喜欢独断专行,权力欲很重,因为太子分割了君王太多权力,威胁到了君王地位,不得采取各种手段,制约太子权力。

    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后来者还有康熙等,都在东宫的势力挑战到君权时,狠辣出手,一举废掉太子。

    而李渊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积极的扶植李世民一系,牵制他所代表的太子一系。

    于是,在李唐形成了皇帝一系,太子一系,秦王一系,三大势力相互牵制,又是相互合作的局面。其中,皇帝一系,势力最大;而太子一系次之,秦王一系最弱。

    只是这个权力模式,迟早会打破的。

    而此外,唐朝内部任人唯亲现象,极为严重。李唐是门阀出身,任用的官吏多是门阀中人,而一些寒门弟子边缘化。其中,李姓皇族,多数掌控兵权,掌控要害,其中不乏草包,不乏废物,可是却居于高位,而一些才华出众之辈,反倒是出不了头。

    这形成的了巨大的隐患。

    宣武门之变,简单来说是皇位之争,是太子与秦王皇位争夺;可另一个层次上,则是士族门阀与寒门弟子权力争夺。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3134 33135 33136 33137 33138 33139 33140 33141 33142 33143 33144 33145 33146 33147 33148 33149 33150 33151 33152 33153 33154 33155 33156 33157 33158 33159 33160 33161 33162 33163 33164 33165 33166 33167 33168 33169 33170 33171 33172 33173 33174 33175 33176 33177 33178 33179 33180 33181 33182 33183 33184 33185 33186 33187 33188 33189 33190 33191 33192 33193 33194 33195 33196 33197 33198 33199 33200 33201 33202 33203 33204 33205 33206 33207 33208 33209 33210 33211 33212 33213 33214 33215 33216 33217 33218 33219 33220 33221 33222 33223 33224 33225 33226 33227 33228 33229 33230 33231 33232 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