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国子监在教学内容和课目的设置上并没有规定死,更不会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给生员以很大的选择性,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

    儒经分为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生员可以按照标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要是选择“二经”的话,必须是一大经和一中经或者小经;选“三经”的话,就是大中小必选一经;选“五经”的话大经必须全修,其余各选至少一经学习。

    《孝经》和《论语》是必修课,不论经学,还是书学、算学,只要是国子监生员都必须学习,没二话。

    给予生员足够的自主权,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很严格的规定,学习经学有年限规定,《论语》、《孝经》为一年。

    同时,还有很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唐朝的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就是十天一考,主要测试十天内教授的知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小测验,三分为通晓,两分为及格,一分不及格,要受处罚。岁考就是考核一年内所学的知识,学经学的话考经义十条,通八条为上等,通六条为中等,通五条为下等。下等为不及格,须重习留级,重习岁考仍不及格,勒令补习,仍不及格者,不好意思只能退学了。

    毕业考由博士出题,国子监祭酒亲自监考,合格者可以应省试或礼部试,就有中举的机会,一旦中举就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如果无意于官途,只想做一学者,合格者仍可以再学习,四门学生可入太学,太学可入国子学。

    唐朝国子监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大学极为类似,让人惊叹。当然,刘铭华不知道这些,徒自为李铬担心。

    唐太宗时期极为重视儒学教育,儒家之学盛极一时。经过高宗和武则天后,儒学渐衰,出现了“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的影响力,为杂学、格物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是以务杂学者渐多。

    刘铭华真想不到唐朝竟有如此务实的教育,比起明清时期专务“八股文”好到天上去了。开明的学风,培养出了很多能务实的人才,也许这是唐朝能够强盛的重要原困。

    打从心里喜欢李铬,刘铭华在感叹之余调侃道:“你就不怕贪多嚼不烂,贻人笑柄?”

    李铬不以为意,笑道:“刘兄有所不知,就算是博士授课有不妥之处也可以提出,不必以博士之说为准,博士不仅不怪罪,还很鼓励。如我者,不会给人笑话,知者只会教诲我。”

    唐朝的博士主要负责教授生员知识,相当于现代大学的教授,只是他们的影响力比起教授大得多,他们可以见皇帝,必要时皇帝会召见他们商议国政。可以说博生是国子监的权威,德高望重,他们犯了错生员可以纠正,如此学风比起现代大校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刘铭华再次击节赞叹:“真是想不到!”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一言不合就相互攻讦,说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给对手扣上“不合圣人之道”、“不重先圣之说”这样的大帽子,甚至而引起党争,祸国殃民。唐朝学风如此之好,要刘铭华不感叹都不行。

    “刘兄第一次来,我们得好好盘桓,我正有好多不解之处要向你请教。”李铬真是个好学生,准备粘上刘铭华了。

    他喜欢自然科学,给他讲解倒没问题,只是现在不行,澜儿报备这事得先办,刘铭华笑着婉拒道:“李兄的盛情我心感,只是我等还有要事,先告辞了。”

    接下来,刘铭华等人继续参观了国子监,然后刘铭华心里就有底了。下午刘铭华还要去火药工厂,所以不可能在我就接停留太长时间。RS
------------

第一百四十一章 提炼纯硝

    刘铭华要做的火药是最先进的火药,其威力比起明清时期的大得多,一旦出现在唐朝必将引发一场**。

    来到了工厂,程咬金过来说一些火药的材料来了,让刘铭华看看成色如何?

    刘铭华点点头,揭起一个瓦罐的盖子,朝里面一看,是硫磺。硫磺在市面上可以买到,不是紧俏物资。

    刘铭华盖上盖了,再揭开一个瓦罐,罐里装的是白色的粉末,一股辛味冲鼻而入。这辛味在刘铭华闻来,比闻到香水还要香十倍,这就是硝石,是熬制之后的硝石。

    纯品硝石是无毒的,自然界中的硝石含硝量不到百分之十,杂质太多,必须要除去这些杂质。

    罐子里的硝石其纯度至少也有百分之七八十了,这种纯度在未来世界只能算糙品,在唐朝绝对要算上好的了!

    至于木炭,这个简单了。对于刘铭华来说,主要是熬硝比较麻烦。

    打开一个罐子,刘铭华发现里面是芒硝、芒硝就是十水硫酸钠,是多用途的原料,玻璃行业必备。更是上好的泻药,治便秘就要用到。在唐人心目中,芒硝除了治病,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刘铭华要这个东西,程咬金等都觉得比较奇怪。

    芒硝主要存在于盐湖、盐泉、干盐湖中,与石盐、石膏共生。芒硝晶体一般为短柱状或针状,这些晶体聚在一起形成块状,或者纤维团,透明,非常美丽,很好看。

    程咬金道:“铭华,如何?今日干什么?”

    刘铭华笑道:“我今日要熬硝,先把第一批运来的硝石搬来。”

    对熬硝程咬金一点概念也没有,仍是指挥着人去把硝石搬来。

    刘铭华让人打来水,倒在锅里,开始升火。等到火升起来,刘铭华把硝石放到锅里。程咬金不明原委,很是惊奇的道:“铭华,你这是做啥呢?煮石头?这石头有甚好煮的呢?”

    煮石头?刘铭华都觉得这说法太搞笑,解释道:“这不是煮石头。这是硝石,在热水里容易化掉。”

    程咬金不信:“不会吧?在冷水里跟没事似的,难道在热水里会不同?”眼晴睁得老大,紧盯着锅里的硝石:“铭华,没什么变化呢?”

    硝石其实是硝酸钾,制备火药靠的就是硝酸钾。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非常大,正是利用硝酸钾溶解度变化极大的原理,才能得到硝酸钾。

    程咬金不了解溶解度的含义,不相信很正常。刘铭华也没办法给他解释,只能说你等着看就是了。

    随着温度的上升,刘铭华不住搅动,锅里的硝石慢慢溶解。程咬金很是惊奇的道:“真是这样,越热化得越快。”

    把硝石不停的放到锅里,一阵搅拌之后,屋里有一种异味了,刘铭华叫人退了火。硝酸钾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固然大,只是温度太高,对人的害处也不小,现在没有防护设施,只能把温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准。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人的害处小,但却降低了效率。为了健康,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不停向锅里放入硝石,直到不没太大变化,刘铭华才不再放硝石。同时,也不再搅动抖,只要程咬金保持文火,维持住温度就成。

    过了一阵,锅里澄清了,刘铭华小心的把上层清液舀入另一口干净的锅里。余下的泥沙,刘铭华和程咬金合力,倒入一个桶里装好。

    硝石矿里含硝酸钾因矿位品质不同而不同,能有百分之十的含量就很不错了。当然,硝石矿里也含有其他能溶于水的物质,只不过量不会太大。余下的就是泥土了,这些东西应该处理掉。要处理就得等温度降下来去了,是以刘铭华才倒在桶里先装着。

    “铭华,这就好了?”程咬金拿捏不准。

    刘铭华笑道:“早呢,这不过才开了个头。现在这一步是把硝石从矿里转移到水里,等会还要提浓,冷却,结晶。”

    程咬金哦了一声,问道:“铭华,是不是接着做?”

    “是呀。”刘铭华肯定一句,程咬金把水倒在锅里,刘铭华加些柴禾,灶里的火焰又升腾起来。这次,不等刘铭华说话,程咬金把硝石矿放到水里。

    这个是绝密,刘铭华和程咬金亲自来制作。为了提高效率,三口锅同时开工。也是到饷午过后方才把硝石矿全部处理掉。接下来该是提浓了,刘铭华和程咬金一起,把锅安放好,再把澄清液舀过来,然后升火。

    火药,已经不远了,刘铭华不由得兴奋起来。

    火药,一项伟大的发明,很快就要从刘铭华的手上诞生,刘铭华的兴奋可想而知了。

    温度升高,水汽升腾,味道不太好闻。刘铭华在灶洞里加了些柴禾,和程咬金退了出去。程咬金忠于职守,有些担心的问道:“铭华,没人看着,能行么?”

    刘铭华提醒他一句:“不用担心。过一会儿,进去看看就是了,不用老守着。这样,人也好受些,活儿也做了。”

    过了一阵,两人进去一瞧,锅里的水少了许多,程咬金问道:“铭华,是不是要加水?”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183 15184 15185 15186 15187 15188 15189 15190 15191 15192 15193 15194 15195 15196 15197 15198 15199 15200 15201 15202 15203 15204 15205 15206 15207 15208 15209 15210 15211 15212 15213 15214 15215 15216 15217 15218 15219 15220 15221 15222 15223 15224 15225 15226 15227 15228 15229 15230 15231 15232 15233 15234 15235 15236 15237 15238 15239 15240 15241 15242 15243 15244 15245 15246 15247 15248 15249 15250 15251 15252 15253 15254 15255 15256 15257 15258 15259 15260 15261 15262 15263 15264 15265 15266 15267 15268 15269 15270 15271 15272 15273 15274 15275 15276 15277 15278 15279 15280 15281 1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