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华瞪大眼睛,看着破涕为笑的澜儿,没好气道:“笑什么?看起来你的态度也是变来变去啊!要有多么强大爸妈才能孕育出你这朵奇葩?”

    澜儿用小手捂着嘴,笑着说:“好了,你继续说故事吧!莫非那个花铁干真要吃人?”

    刘铭华继续讲故事:“水笙忙从洞中冲出去,见狄云和花铁干站在她父亲坟旁。

    水笙大叫:’别碰我爹爹!’飞步奔去,只见堆在她父亲尸身上的白雪已被拨开!此时,狄云去阻拦,花铁干恼羞成怒打倒了狄云,然后悻悻离开了。

    狄云躺在雪地上,头昏昏沉沉一动不动看着半空中两只兀鹰在盘旋。

    蓦地,一头兀鹰扑将下来,向狄云啄去。狄云之前给打晕了,给兀鹰这一啄,立时醒转。

    那鹰见他身子一动,急忙扬翅上飞。狄云大怒,喝道:‘连你这畜生也来欺侮我!’右掌奋力击出。那鹰离他身子只有数尺,被掌力所震,登时跌落下来。

    狄云一把抓起,哈哈大笑,一口咬在鹰腹,那鹰双翅乱扑,极力挣扎。狄云只觉咸咸的鹰血不住流入嘴中,便如一滴滴精力流入体内,忍不住手舞足蹈,叫道:‘你想吃我?我先吃了你,我吃了你。’

    花铁干和水笙见到他这等生吃活鹰的疯状,都是骇然变色。”

    此时,听故事的澜儿和乐儿也是色变啊!

    刘铭华继续道:“狄云喝了几口鹰血,胸中腹中气血翻涌,又晕了过去。待得醒转时,天色已明,腹中饥饿,随手拿起身边的死鹰便咬,一口咬下,猛觉入口芳香,滋味甚美,凝目一看,不由得呆了,但见那鹰全身羽毛拔得干干净净,竟是炙熟了的。他明明记得只喝了几口鹰血,便即睡着,却是谁给他烤熟了?若不是水笙,难道还会是花铁干这坏蛋?

    他昨晚大呼大叫一阵,胸中郁积的闷气宣泄了不少,这时醒转,颇觉舒畅,见水笙伏在岩石之上,沉睡未醒。狄云心想:“她也饿了几天啦,烤了这只鹰尽数留给我,自己一条鹰腿也不吃,真是难得……

    于是他躺在地下,一动不动,闭目装死,半个时辰之间,以掌力接连震死了四头兀鹰,将两头掷给了水笙。水笙过来将另外两头也都拿了过去,洗剥干净,一起烧烤好了,把两头熟鹰交给他。

    屈指数月将尽,雪谷中每过不了十天八天便有一场大雪,整日整夜地寒风刮人如刀。

    有一晚彻夜大雪,次日清晨狄云醒来,觉得身上暖洋洋的,一睁眼,只见一件黑黝黝的东西盖在自己身上。他吃了一惊,随手一抖,竟是一件古怪的衣裳。这衣裳是用鸟毛一片片的穿成,黑的是鹰毛,白的是雁翎,衣长齐膝,不知用了几千几万根鸟羽。

    狄云提着这件羽衣,突然间满脸通红,知道这自是水笙所制,要将这千千万万根鸟羽缀而成衣,当真是煞费苦心。何况雪谷中没剪刀针线,不知如何缀成?他伸手拨开衣上的鸟羽一看,只见每根羽毛的根部都穿了一个细孔,想必是用头发上的金钗刺出,孔中穿了淡黄的丝线,自然是从她那件淡黄的缎衫上抽下来的了。“嘿嘿,真是奇怪,这可有多累,那不是麻烦之极么?”

    澜儿听到这里,眼泪落下,喃喃道:”铭华,嗯也想为你亲手制作一件羽衣……”

    刘铭华心里一阵激动,突然豪气道:“好,那我就一日之内炼成那‘神照功’,打下数十种大鹰,让澜儿你亲手做羽衣!”

    “啊?”澜儿和乐儿闻言,都愣了!

    …………

    ps:这一章节标准是2000多字,有一点金老先生的小说,就多出了1000字。第一次看这小说时,尽欢真的是肝肠寸断!通过这一个故事,刘铭华和澜儿、乐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对今后刘铭华的发展可是至关重要!
------------

关于唐朝称呼

    【今天只一更了。儿子被摩托车排气筒烫伤,去找医生处理。抱歉!】

    唐朝,人的称呼和现在绝对不一样,尽欢书里面主要是以现在人的阅读习惯为主。否则的话会非常别扭。现在整理一下唐朝的称呼和一些相关材料。

    【娘子】: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但是在唐朝,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所以在唐朝,“娘子”并非老婆含义。

    【相公】: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所以这个相公可不能乱叫。

    【哥哥】:唐代家法,父对子自称哥哥,或用做自己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为哥哥。但不普遍。称父亲为哥哥,但又不是单纯的叫哥哥。一般是看父亲在家中排行多少,然后用排行来称呼为几哥。比如父亲在家中上一辈里排行第四,那孩子就可称呼父亲为“四哥”。唐人称父、兄皆为哥,长辈对晚辈、兄对弟、平辈朋友则直称名或呼为郎。

    【大人】:在唐朝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

    【皇帝】:唐代皇帝多用“圣人”、“主上”、“大家”。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皇帝身边人用,大臣一般不用。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

    【皇太后】:自称为“朕”。

    【皇太子】: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

    【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

    【国公】”自称为“孤”。

    【老爷、夫人】:唐代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或“主人”;女主人:娘子、夫人;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

    【下人】:叫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比如子侄,可以直接叫他的大名或小名,当面说话时用“你”“汝”“尔”。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生气起来可以骂“狗奴”、“贱婢”等,但是不要叫“奴才”。您家的奴婢也不会自称为“奴才”,这个词在唐代不是一个称呼语。奴婢的自称有“贱奴”、“婢子”等。

    【上街】:有年纪的男性老人,就叫“老丈”;是老女人的话,称一声“阿婆”、“老夫人”;是青壮年男子,叫“郎君”;青壮年女子叫“娘子”;少年男女叫“小郎君”“小娘子”。

    【郎、娘】:唐代称呼相熟悉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如:张三郎;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叫。或“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

    【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

    【官场】: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唐代称呼官员呢,大致上有以下这么几种叫法。

    一、“姓”+“官爵”。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称,比如刘某人任职“散骑常侍”,往往只呼为“刘常侍”。基本上各个官爵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姓赵的“兵部尚书”和姓钱的“礼部尚书”都被称为“赵尚书”“钱尚书”,姓王姓李的“司勋主事、考功主事”被叫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类的尊称,应用广泛,民间可用,官场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贞观年间,见了房玄龄说“房公安好”,见了魏徵说“魏公万福”,人家会觉得你这孩子挺有教养的。

    三、是“姓”+“官名别称”。比如唐人称县令为“明府”,于是张县令、李县令会被叫为“张明府”“李明府”,中书舍人和门下省高官都别称“阁老”什么的。

    【百姓见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2051 2052 2053 2054 2055 2056 2057 2058 2059 2060 2061 2062 2063 2064 2065 2066 2067 2068 2069 2070 2071 2072 2073 2074 2075 2076 2077 2078 2079 2080 2081 2082 2083 2084 2085 2086 2087 2088 2089 2090 2091 2092 2093 2094 2095 2096 2097 2098 2099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