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监、宫女】:在唐代太监是被称为“宦官”、“宦者”或者“给使”。女的,就是“宫人”、“宫婢”、“侍女”,与后世差别不大。

    【自称:】小子、鄙人、“某”这个算是谦称里语气较为不卑不亢的那种,全社会上下通用。

    【衣食住行】: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面仍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初定服饰之制,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王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

    大致说来,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而庶民百姓只能穿以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髦,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带,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了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服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本的服装有裙、襦、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向暴露和开放。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帽,

    帽裙至颈,渐为浅露。武则天时,帷帽全盛。中宗时,已经绝迹。开元初,袒胸女装盛行,靓妆露面,无复遮蔽,士庶竞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1]的开放服式。中唐之后,窄袖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是宽袖衣衫,妇女服装愈来愈肥,愈加褒博。

    唐代妇女的发形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形样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当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镘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饾饤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饣乇(即烧饼)、寒具(即馓子)、馄饨等。副食以葱、韭、蒜、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烹制成各种美味。蛤蜊、鳜鱼、虾、蟹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则有盐、醋、酱、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甚多,仅京师长安一带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丰酒、仇家酒、户县酒等。城乡各地酒店、旗亭众多,酿酒沽酒生意红火,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赐、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2],劳动人民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3],成为一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一种胡食,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唐代的居住条件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异颇大。皇帝所居宫室最为豪华。唐初,长安的太极宫是皇帝议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自贞观八年(634年)始,唐太宗以为其父李渊清暑为名,于太极宫以东营建新的宫室,初名永安宫,后易名大明宫。

    唐代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着形式和规模上的规定限制: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木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但皇室宗亲及高官权臣多越制造宅,竞为奢侈。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无力购买砖瓦,多以茅屋为居,时有火灾发生,常有屋漏之苦。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以京师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乡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同时,驿站制度健全,陆有陆驿,水有水驿,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为公私行旅和商贾往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唐代养马业经历了一个由衰而盛的过程,开元盛时,不仅政府拥有许多官马,民间私马数量也相当可观,马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但车乘方面的尊卑贵贱十分明显,皇帝有供服乘之用的

    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及耕根车、安车、四望车,还有供仪仗之用的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辟恶车等十二属车。皇后有重翟、厌翟、翟车、安车、四望车、金根车六等。皇太子和王公大臣也各有车乘。民间马车则主要用于运输物资。

    马车而外,牛车、驴车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肩舁和檐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肩舁又称肩舆、软舆、软舁等,檐子也叫竹舆、兜笼,均要以肩抬扛。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

    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

    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

    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

    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

    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

    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

    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别人母亲称:念慈。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

    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4478 14479 14480 14481 14482 14483 14484 14485 14486 14487 14488 14489 14490 14491 14492 14493 14494 14495 14496 14497 14498 14499 14500 14501 14502 14503 14504 14505 14506 14507 14508 14509 14510 14511 14512 14513 14514 14515 14516 14517 14518 14519 14520 14521 14522 14523 14524 14525 14526 14527 14528 14529 14530 14531 14532 14533 14534 14535 14536 14537 14538 14539 14540 14541 14542 14543 14544 14545 14546 14547 14548 14549 14550 14551 14552 14553 14554 14555 14556 14557 14558 14559 14560 14561 14562 14563 14564 14565 14566 14567 14568 14569 14570 14571 14572 14573 14574 14575 14576 14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