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娘这是说的大实话,如果自己这一房人反对这门婚事,大哥一家说不定会觉得多管闲事。而且孙慧娘觉着这件事情大哥一家明显是没准备让他们知道,说不定还怕他们沾着光。
“可这不是把孩子往火坑推,这做了妾就要伺候正妻,人家会给气受的。”
李二郎是个老实人,但是他明白在律法上侧室也只能算家里的半个主人,在正妻面前就是半个奴婢。
“别人的孩子咱也管不了,已经这样了也改变不了了。咱们自己的孩子好好的疼着,将来让他嫁个好夫婿,做个正头的娘子。”
孙慧娘安慰着丈夫让他宽宽心,生活不可能事事顺心,每个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这事李二郎也只能自己生气,确实改变不了事实。
就像孙慧娘想的那样,梧桐巷李家是一片喜气洋洋。送聘礼的队伍已经离开了,李家奶奶和大儿媳顾氏看着院子里一个个红箱子心里乐开了花。
这么多的聘礼这得花多少银子啊,也就县令大人能够出手如此阔绰。聘礼有金银首饰、布匹、皮草、笔墨等等,李家奶奶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觉得都是好东西。
“这要是嫁个普通人家也就十几二十两银子的聘礼就不错了,可县令大人送来的这些个东西二百两银子都不定够。梅儿以后就是享福的命啊。”
顾氏瞧着婆婆兴奋激动的样子就知道她很满意,趁这个机会凑到婆婆跟前,“娘,爹他还在生气啊。”
“甭管他死脑筋,县令的公子喜欢咱家梅儿那是福气。”
李家老爷子对这桩婚事是说过反对话的,觉着孙女做妾丢了脸面。可是他没有出面强烈的制止只是自己在屋里生闷气。
顾氏让人把聘礼搬到库房锁起来,自己去看看大女儿,一进屋就看见李梅儿在做针线活。
“哎哟我的宝贝闺女,快歇歇别累着。”顾氏急忙拿走女儿手里的活计放在一边。“以后这些针线活就不用你做了,县老爷家是有绣娘的。”
“娘,我知道的,只要伺候好刘少爷就好。”李梅儿想着自己过不了多久要嫁县老爷的儿子风流倜傥的刘公子,面上不由的脸红。
顾氏端详着女儿越看越漂亮,怪不得制造了一次梅儿和刘公子在街上的偶遇,之后刘公子就念念不忘前来提亲。听说刘公子的正妻只生了一个女儿,要是梅儿嫁过去能生个儿子那就是一辈子的富贵了。自己这作父母的也能跟女儿沾光。另一边,李雪儿从山上回来了,在路口遇到了哥哥李泽洋。雪儿今天在山上遇到了一窝小野鸡,把它们都抓起来放背篓带回来了。雪儿是准备把这些出生不久的小鸡翅膀减掉不让它们飞,放家里找个笼子养起来,以后下蛋或者吃肉都好。
李泽洋瞧着这些小鸡也很是喜欢,他的想法很实际,再过段日子家里能经常吃鸡蛋了。
兄妹两人一起往家赶,在路上李泽洋把在县城经历的事情都告诉了妹妹,包括堂姐可能马上要嫁人的事情。
p各位亲不要忘了票票收藏支持哦。
------------
第三十二章 通过
李雪儿在山上抓了小鸡仔,和李泽洋两人一路上讨论着回家**笼养鸡的话题。
至于那个自己不认识的堂姐李梅儿要嫁人的事情李雪儿不关心,要是大伯通知了婚事,雪儿相信爹娘会体面的送份礼。至于李梅儿是否能得到幸福,那是她自己的事情了。
回到家的时候,李二郎已经好了很多,至少不把自己关在屋里生闷气了。
李泽洋把背篓拿给爹娘看里面的小鸡仔,李二郎心情好了很多,主动去**笼了,李雪儿这边和哥哥把小鸡的翅膀都剪掉了。李二郎做的鸡笼其实就是竹子编了个大点的筐子,把小鸡放进去可以自由的活动。在院子的一角也定了栅栏,白天也可以把小鸡放出来跑跑。
因为李泽洋干参加完童生试,在结果没出来之前会呆在家里等成绩。
第二天一大早,李泽洋就拉着妹妹看小鸡。那些小鸡看着不大精神的样子,李雪儿想着应该喂喂它们了。
李雪儿不知道这里是怎样喂鸡的,但是前世农村都是用玉米面小麦麸皮。从后院把青菜上的老叶子扯下来两片,把青菜叶子切碎倒上麸皮加点水搅拌均匀了,这就是小鸡的食物。拿个竹筒装点水,这就有吃有喝了。
小鸡争先恐后的抢着吃,看着就让人心里欢喜。正好家里面粉吃多了,那粗糙的麸皮是没人想吃了,能够用来喂鸡也是很好的办法。
今年的天气有些反常,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天气太干地里的小麦也就奄奄的,要是还继续干旱,地里的庄稼可能就要枯死了。
地里的庄稼没精神,后院种的菜也不能干着。这两天每天早上李家兄妹就去小溪边抬水回家浇菜,一趟又一趟,等到太阳出来天热了就找阴凉地方呆着。
在一天天的等待中,终于到了童生试放榜的日子。李二郎带上儿子去镇上看成绩,要是考上了那就是光耀门楣的喜事。
父子两人离开家不一会,李雪儿就听见敲锣的声音,而且越来越近了。
原来李二郎和儿子没走多远就遇到了报喜的衙差,李泽洋考试通过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李雪儿在自家门口瞧见李二郎满脸红光的往家走,旁边有穿着公差服装的衙役。李二郎正和一个老者交谈着什么,李泽洋在一旁恭敬的随行。
李雪儿能看的出来哥哥极力假装着沉稳,心里这会一定乐坏了。
“娘,快出来看。爹爹和哥回来了,看样子是考过了。”
孙慧娘听见女儿喊话哪里还坐的住,急忙到门口。“在哪呢?”
顺着李雪儿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是报喜的队伍还有不少凑热闹的乡亲。“没想到里正也来了,你哥这次可给咱们长脸了。”
原来和李二郎交谈的老者是里正,普通的百姓没见过什么世面,里正在他们的心里就是个大人物了。再者这位里正是位举人老爷,孙慧娘知道这是自家公公见了也要客客气气的人物。
这位里正也是本地人也姓李,田产很多在镇上也是开了学堂。周围的秀才和读书人对他都很是尊重。
一会的功夫,报喜的队伍就到李家的家门口了。
衙差首先向李家的一家人再次表达祝贺,另外拿出一个羊皮卷。“恭喜李家的小公子了,这是文书拿好了。”
孙慧娘激动的打开羊皮,上面有官府的打印,写着李泽洋通过了童子试。这张羊皮卷不仅是今后报考秀才的入场证,也能凭借它每月从官府领取两百文的津贴。
两百文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这更多的是代表一种荣耀。
李二郎留衙差到家做客,不过对方还有其他考生要去通知,于是便推辞了。
孙慧娘上前把一个小红包塞到衙差的手里,“大哥也沾沾喜气。”
红布包里装着铜钱,前两天孙慧娘想着儿子可能会考中提前做好的红包。虽然里面放的铜钱不多但是一份心意,衙差没有推辞收下了。
衙役走了,但是里正和同村的乡亲还是聚在李家门口道喜。
“二郎啊,你这儿子是个做学问的料,你可好好培养。”里正很是看好李泽洋,虽然年纪小但是学的扎实,这次童子试的成绩也是很优秀的。
“您放心,我就是再苦再累也供着他好好读书,还盼着他考秀才考举人呢。”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614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25
1626
1627
1628
1629
1630
1631
1632
1633
1634
1635
1636
1637
1638
1639
1640
1641
1642
1643
1644
1645
1646
1647
1648
1649
1650
1651
1652
1653
1654
1655
1656
1657
1658
1659
1660
1661
1662
1663
1664
1665
1666
1667
1668
1669
1670
1671
1672
1673
1674
1675
1676
1677
1678
1679
1680
1681
1682
1683
1684
1685
1686
1687
1688
1689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1698
1699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